10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2023年9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2023年9月1日-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305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北京42例、广东40例、浙江38例、江苏32例、广西16例、四川13例、重庆12例、湖北12例、辽宁11例、湖南11例、陕西9例、山东9例、河北8例、天津7例、上海6例、河南6例、福建6例、黑龙江5例、安徽4例、吉林4例、云南3例、山西3例、江西3例、内蒙古1例、贵州1例、海南1例、宁夏1例、新疆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99%病例为男性,92.9%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病例中有2例女性。
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3人发生感染。
三是94.3%为主动就诊发现,3.9%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入境筛查等发现。
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9月15日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于猴痘病毒的健康提示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哪些是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从发病至结痂脱落2~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预后良好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国家卫生健康委
每日经济新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993113-生活与科技 »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通报:新增305例,99%为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