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8日讯 野竹李,鲁西北平原上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庄,传说宋代林冲发配沧州时路过的野猪林就是这里,后因李姓定居又忌“猪”字,更名为野竹李。野竹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的重要发源地。“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两手。”上世纪80年代,全村一半人以上靠耍杂技谋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赴国外演出。杂技艺术在野竹李村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收集整理刘家门资料 退休老艺人留住历史传承杂技文化
“四口铜铡八把刀,倒坐南衙是老包。判官手拿生死簿,鬼门关上走一遭。”
“卖口”,是野竹李人走街串巷卖艺谋生的演艺语言,“口儿”和“活儿”配合得当,可以吸引观众,烘托气氛,沿袭已有百年,在现代杂技表演节目中很难见到。
宁津杂技起源于《史记·乐书》记载的蚩尤戏,兴盛于明清。清朝末年,刘家先辈组建“同乐武术杂技班”,聚集了一大批杂技行里的“大把式”和绝活。主打节目《穆桂英挂帅》,真马真枪表演,让刘家门声名鹊起。61岁的刘俊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宁津杂技刘家门第四代传人。7岁跟着父兄学习杂技,9岁考入宁津县杂技团,11岁跟团走南闯北,34岁调入宁津县艺术学校任教练,杂技伴随刘俊昌的人生轨迹。
“三分艺,七分口。”春典是杂技艺人使用的行话。以前,艺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四处漂泊表演杂耍供人玩乐,春典是保护他们的隐语。如今,春典几乎绝迹,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目也逐渐消失。今年7月,刘俊昌从学校退休,但他舍不得离开杂技行业。身为传承人,使命在肩,刘俊昌感到肩上的任务很重。他决定利用退休时间,将收集的刘家门照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书,留给后人,让杂技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老艺人们的薪火相传,让野竹李的杂技技艺得以继承。进入新时代,古老的艺术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刘家三姐妹从小刻苦训练 杂技改变一家人命运
从小受杂技文化熏陶,刘家三姐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杂技,成为宁津县杂技团的演员,她们是刘家门的希望。老二刘艺彤最早学艺,基本功扎实。经过多年的苦练,老大刘艺涵的柔术、老三刘艺闵的顶技,也已经驾轻就熟。
一个家庭,三姐妹还有一个弟弟,四个孩子需要抚养,在从事杂技行业之前,一家人艰难度日。杂技团提供外出演出机会,三姐妹领起工资。杂技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足踏青春——球技》,这是宁津县杂技团新排练的轻蹬类杂技节目,获得第十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优秀奖,它尝试将杂技跟体育相结合,演员们刻苦训练了3年。突破身体的极限,野竹李艺人从来没有低过头,刘家三姐妹迎来新挑战。
年轻人的接续传承,让过去讨要的手段发展成一门艺术。现如今,宁津壮大杂技文化产业,扶持杂技事业,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宁津杂技发展迎来新机遇。
培养杂技人才 学校学籍问题得以解决
宁津县艺术学校成立于1975年,为各地的杂技团体输送两千多名人才。不久前,学校搬进杂技蟋蟀谷。在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学生们尽情挥洒着汗水。
从学生成长为演员、教师,最后担任一校之长,石向东人生47年的时光都给了杂技,深知基本功对杂技演员的重要性。
学校全年面向社会免费招生,尽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然而,留校长期训练的只有20名学生,辍学比例高达50%。“招生难”一度让学校发展陷入困境。
长期以来,学生们入校没有学籍,拿不到文凭,是家长们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石向东为学校的未来担忧。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学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世代薪火相传 中国绝技绽放国际舞台
10月29日,第十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典礼在宁津县举行,作为获奖展演节目之一,《足踏青春——球技》精彩亮相,台下观众给予热烈掌声。在2023韩国世界杂技艺术节上,宁津县杂技团表演的《大飞轮》获得最佳作品奖,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
“宁津杂技团和韩国东春杂技团、韩国杂技协会有长达20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宁津杂技团加油。”韩国杂技协会会长朴世焕说。
宁津县杂技团即将搬进杂技蟋蟀谷,这里给予演员足够的创作空间。学籍问题的解决破解杂技学校招生难题,学校很快迎来了新学生。刘俊昌收藏的宁津县杂技团乐谱,老艺人们如获至宝,他们正计划着重新演奏传统杂技表演曲目。依托杂技史料、物件,更多遗产正在被发掘。
策划 刘畅 闪电新闻记者 唐福晨 赵宇 德州台 刘志浩 宁津融媒 孙磊 王冉 李光岩 配音 吕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