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吃饭吃太晚,对身体不好”,但是到底有什么不好呢?一样的食物,早点吃和晚点吃,真的会有不同吗?
为了搞清楚不同时间吃饭,身体到底发生了啥,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研究和试验,结果发现,进食时间延后会增加饥饿感,改变食欲调节激素的分泌,减少日间能量消耗,改变调节脂肪生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
简单来说就是,吃饭太晚会导致你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地变胖。
1
吃得晚会让第二天食欲激增
研究者发现,晚进食的受试者胃里掌管饥饿的激素(饥饿素)明显增加,而让人有饱腹感的激素(瘦素)减少了,这使得饥饿感大幅增加,在白天时甚至能增加3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前一天睡前吃了夜宵,第二天醒来会感觉很饿,肚子特别空虚。这不是你的错觉,可能与食欲相关激素变化有关。
不光是饿,受试者还普遍反映,他们对高碳水、大鱼大肉和重口味食物的渴望变强了。
2
吃得晚会降低第二天新陈代谢
晚进食的受试者们在后续24小时的核心体温明显降低。这说明,身体用来维持体温的热量减少,基础代谢下调了。
据监测,能量消耗减少了5%左右,约41大卡~68.8大卡,相当于走路15分钟消耗的热量。
3
吃得晚会让脂肪更容易囤积
研究者提取了受试者的皮下脂肪组织,观察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发现,晚进食时,脂质分解相关的基因表达减少,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加。
简单来说就是,脂肪分解变少而合成变多,只进不出,全变成了身上的肉肉囤积了起来。
更扎心的是,实验中的“晚进食”方案还是严格按照轻断食法执行的。一个人如果在晚吃饭的基础上,还继续吃各种小零食,或是时不时来顿加餐,身体的代谢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
为什么只是吃了顿夜宵,或者晚饭吃得晚了点,就会给身体带来这么多糟糕的影响呢?
百万年来,人类为了适应地球的明暗循环,身体里进化出了内置的生物钟,而这个“钟”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存在于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中,时刻调整着我们的内分泌和代谢。不规律的作息和吃饭时间就像是一段错误的程序代码,干扰的是我们整个人体的程序。
怎么办呢?不妨试着把吃饭时间尽量往前推,最好在睡前4小时吃完最后一餐,为身体留出足够的静息时间。至于夜宵,偶尔一两顿问题不大,但切不可成为每天睡前的常规步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