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带头人、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主任李兰娟院士参加浙江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聆听学习全会精神,并及时向实验室传达,要求全体成员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力。
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重大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铸就了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学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感染病领域国家高能级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降低病死率,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在最新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学科连续十一年蝉联榜首,在我国传染病学科技创新方面持续领航。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攻克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科学难题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
重型肝炎肝衰竭曾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为攻克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的这一国际性治疗难题,李兰娟院士自1986年起艰苦攻关,根据肝衰竭病理生理特性,创新人工肝治疗机理,攻克了治疗过程中易出血、低血压、严重内环境紊乱等难关,率团队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新技术,确定并不断拓宽人工肝适应证,优化和标化治疗流程,版本也从1.0的单一模式治疗到2.0的个性化治疗,再发展到3.0统一模式治疗,不断发展,使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由11.9%提高至78.9%,慢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由15.4%提高至43.4%。这一中国原创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李兰娟院士被国际同行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突破了传感、控制等方面技术,成功研制新一代Li-ALS治疗仪,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该治疗仪已经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为了挽救更多的肝衰竭患者生命,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积极推广Li-ALS 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医院, 抢救肝衰竭患者数十万例次,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兰娟院士作为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还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肝衰竭与人工肝临床、科研协同创新体系与人才团队;主持制定我国首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指南》、《肝衰竭诊疗指南》,规范了全国人工肝治疗技术体系;连续主办13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会议;人工肝研究成果被亚太肝病学会(APASL)纳入《慢加急型肝衰竭专家共识》,彰显了我国在肝衰竭、人工肝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二、独辟蹊径,见微知著,首创感染微生态理论,提出微生态干预保障人体健康新技术新策略,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994年,李兰娟院士敏锐发现肝衰竭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由此开启了感染微生态研究的先河。她带领团队承担细菌耐药和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历经长达10余年的研究,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新理论。
2002年,李兰娟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抗感染手段和策略的改变,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微生态泰斗康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都对此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该理论领先国际10余年,直到2006年,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才刊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
更为突出的是,李兰娟院士率先研究并揭示了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重肝、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血内毒素、细胞因子、肝细胞损害密切相关,首创微生态失衡标准,率先提出维持微生态平衡救治重症感染策略;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阐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为全球的肝病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相关成果在Nature等发表,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等,而且李兰娟院士当选国际人体微生物联盟(IHMC)主席,全面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三、顶层设计,协同创新,领衔创建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冠等新突发传染病防治中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际领跑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突发传染病始终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和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21世纪以来,SARS、H7N9禽流感、新冠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李兰娟院士勇于担当,带领团队科学抗疫。
2003年SARS来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总书记亲自指挥、精心部署,统筹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创下了浙江无SARS二代病例、无医护人员感染的典范。习总书记听取相关汇报后,迅速作出了事关全省抗击非典战役全局的5点重要指示:抓紧确认病人病症;全力救治病人;果断采取严格的隔离、留验、消毒等措施;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疫情确认后,迅速上报并及时对外公布。李兰娟院士带着团队认真执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临危不惧、勇挑重担,实验室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为防治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快速行动,高效应对,证实活禽市场是H7N9禽流感的源头,敦促及时关闭活禽市场,实现了精准防控,避免了向全国播散的灾难,大幅度减少经济损失。在临床救治方面,李兰娟院士首次提出了“四抗二平衡”的治疗原则,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系统应用于H7N9禽流感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显著降低病死率,为全球提供了重症传染病救治新技术;首次成功研发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流感疫苗株,打破了我国流感疫苗种子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第一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避免了类似SARS的悲剧重演,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力量”,获得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WHO评价该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国际典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从“跟随者”成为了“领跑者”。该成果更是对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伟大号召的成功践行。
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取得的上述成果不仅是对国家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动注解,更是学科带头人李兰娟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的践行范例。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引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和创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模式,聚焦传染病重症诊治应用基础与转化研究,阐明病原体致病规律和重症化机制,研发重症智能诊断和精准救治新技术新策略,重症患者治愈率、病亡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体现国家意志、国际领先的重症诊治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服务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勇立科技创新潮头,指引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