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113-生活与科技

你创作的,就是头条
一起分享生活指南
首页 > 健康

“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

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好公益平台支持的“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主题媒体沙龙在京举办。

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在“十四五”期末超过3亿,其中农村老人超过1亿,农村留守老人约1600万,这1600万人普遍存在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经济落后等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亟需找到既普惠又因地制宜且成本较低的乡村养老服务模式。

抱团取暖:乡村互助养老在多地探索实践

在众多养老模式中,互助养老具有形式灵活、成本较低的特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亚娜用“抱团取暖”这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形容互助养老的基础,她认为不仅乡村独居老人的子女,其邻居、朋友和社区工作者均可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乡村互助养老扎根于乡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充分利用乡村低龄老年人的闲置时间和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

在谈到创新乡村互助养老的“中国经验”时,刘亚娜认为养老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关键,多元筹资是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标准化和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激活内生力才能实现乡村互助养老

在乡村养老领域,活跃着很多社会组织的身影,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简称“长益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长益基金会从2016年开始探索开展乡村互助养老项目,目前已在云南、陕西、重庆等7个省级行政区的160多个村社区项目点培育乡村助老员170余人,孵化、培育社会服务机构7家,激发社区志愿者3000余名,累计为5000余户计6000余位老人提供了超过50万人次的养老服务。沙龙上,长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介绍了其“乡村助老员支持计划”的工作模式与成效。

钟铁华认为,城镇化进程和乡村生活方式巨变是导致乡村留守老人孤独、封闭的深层次原因。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原本和儿孙一起生活的老人现在独自在乡村留守,照料缺位和情感缺失是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目前民政部门已经对3%最需要支持的老年群体兜底,其余97%的老年人群体很难服务全覆盖,其中乡村留守老人群体难以获得社区层面的公益性服务,人际互信、良好互动的乡土社会难以形成。

在乡村做养老服务,钟铁华认为务必“低成本高效能”,既要提供服务,又不能过度服务。多年来,长益基金会探索实践了以“乡村助老员”为主体的互助养老模式,在每个村培养一名乡村助老员,带动一批村级助老志愿者,支持一家县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构建起“社会组织+乡村助老员+社区助老志愿者”的县镇村三级公益执行体系,为留守老人上门提供养老服务并开展社区公益活动,解决乡村留守老人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的问题,提升乡村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老人,尤其是健康的老人往往是当地最大的人力资源。”钟铁华表示:“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仅让老人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也为本土人才发展提供了土壤,提升的不止是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还有整个村庄的信任认同,打造了友好、积极、志愿服务的社区氛围,为互助养老打下坚实的基础。”

角色转换实现助人自助的公益价值

“长益基金会带来了公益的种子,我要让这颗种子在施甸生根、发芽,蔓延到各个村落。”施甸县益苗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建媛说。杨建媛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她从一个农民到职业公益人的成长与改变。

2017年,杨建媛成为一名乡村助老员,开始为村里30户老人提供服务,但这个工作并不好做。一开始,老人们有很强的防备心,为了“破冰”,杨建媛常常去老人家里陪他们聊天、打理家务,一起下地干活,陪老人去看病……慢慢地,老人敞开了心扉,杨建媛带动老人的邻居一起去老人家聊天、帮忙照顾老人,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在村里开展公益活动,互相帮忙、一起玩耍,村里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氛围。

2018年,杨建媛开始担任同辈督导员,协助长益基金会开设新的项目点,走访了施甸县甸阳镇70%的村子后,她有了新的感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职业公益人,培育出一批批公益的种子。于是,杨建媛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参与活动方案设计、财务报销等工作,并在2019年培训出30名助老员在本村为老人开展服务。2022年6月,杨建媛接任项目管理工作,作为“关怀山村留守老人”项目的代表参加施甸县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得银奖。11月,施甸县益苗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杨建媛任负责人。

来自陕西榆林佳县的屈红艳介绍了她在当地开展互助养老的经历。2020年,在长益基金会的培育和指导下,乡村助老员项目在佳县落地,助老员从帮老人理发、剪指甲、打扫卫生做起,主动发现老人的需求,逐渐拉近和老人的距离。除了入户为老人提供服务,助老员还在村里组织开展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公益活动,吸引村民参加。这些活动往往扎根于当地民俗文化,通过助老员和志愿者的精心设计,营造了活泼、友善、热闹、欢乐的乡村氛围,受到老人和村民们的欢迎。

点燃助老员的温度,让冰冷的煤块变成烈火熊熊的煤堆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用“两组条件”揭示了助老员在乡村助老服务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用另一个视角去看乡村里那些低龄的健康老人,就会发现他们有潜力,是资源。这些低年龄的健康老人去照料需要帮助的老人,能感受到“被需要”和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帮助别人的老人实现了“有所为”,被帮助的老人则实现了“有所依”,供需两端得以链接。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潜藏着去帮助别人的美好意愿,在一定条件下,这个意愿可以被激活,也就是看到对方有需要我的感觉,我有被需要的感觉,这个时候条件就成熟了。”陶传进说。

资助者圆桌论坛老龄议题负责人王毅分享了她对社会组织参与养老议题的观察和思考。王毅认为,尽管以长益基金会为代表的一部分基金会已经在乡村养老问题上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但整体上基金会对于乡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和投入还不够,且基层一线社会服务机构缺乏资源、能力和人力,这是当前乡村养老社会服务遇到的挑战之一。她同时指出解决乡村养老问题离不开三点:驻地(培育本土服务机构与人才)、互助(建立乡村互助体系)和关注(关注乡村留守空巢老人),呼吁更多媒体关注乡村养老问题和社会组织的良好实践,共同助力乡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993113-生活与科技 » “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凤凰网健康 编辑:吴迪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