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女儿,从小就怀疑,父亲有外遇。
戈特利布是谁?纽约最著名的编辑。
出版过700多本书,惊人的数字。
大家熟悉的《第22条军规》,就是他出版的…
从小,来他们家的,都是各种有名的作者,觥筹交错…
唯独有一位,从不来家里做客。
他们总是私下交流,神神秘秘。
甚至还会吵架,像小情侣一样…
她怀疑她父亲出轨了。
当时的她,并不知道,和父亲合作的,是当代最著名的纪实作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卡洛。
罗伯特·卡洛,厉害到什么程度?
写过多本巨作,第一本书写的是罗伯·摩斯,一个建筑师。
区区建筑师,却比市长,州长权力还大。
和政府进行权钱交易,大发横财…
他瞄准这个人物,一写就是7年。
最后横空出世,畅销40年,再版41次…
之后,他又花了50年时间,研究林登·约翰逊,这个复杂的美国总统。
他做过很多善事,让穷苦子弟可以上大学,让黑人男女也可以参加选举…
但同时,又让60万人上越南战场,造成了无穷无尽的伤亡…
权力如何在他身上起作用?
终其一生,罗伯特·卡洛都在研究…
连克林顿,奥巴马都是他的书迷…
疫情期间,这本重达1.8公斤的书,重新火了起来…
不少政客都有一本,仿佛就是他们的证书…
而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厉害到什么程度?
美国战后最重要的编辑和出版商,被称作出版社的邓布利多。
连总统克林顿都排队等他编辑自传。
罗伯特·卡洛,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作家兼思想家。
罗伯特·戈特利布,当代文学的核心人物。
两个罗伯特,一个已经86岁,一个已经92岁。
他们将写作和编辑最后一本书。
戈特利布的女儿,想要记录下这个难得的过程。
于是就有了这部,少见的,作者和编辑多年相爱相杀的纪录片:《翻开每一页》。
整片看下来,非常舒服,有我理想中认可的价值与世界,书写应该是这样的,书写带来的影响,是可以如此强大…
太久违了。
事情从1970年开始。
刚毕业的罗伯特·戈特利布,一个书呆子。
他酷爱读书。
但既邋遢又傲慢,毕业后无所事事。
直到看到一个招聘:书籍代理人,替作者编辑并代理出版他们的书。
那可太对口了,他爱的不就是看书吗!
他看书飞快,作者给稿后,他常常通宵阅读,第二天立刻给反馈。
对别人来说,加班是种痛苦,但对于他来说,书放着不看,更痛苦。
很快,他站稳了脚跟。
一天,一沓四五十厘米厚的手稿,向他送来…
他仅仅看了15页,就确信,这一定是一部杰作…
他很想看到这个作者。
而此时,一个年轻人向他走来…
这人其貌不扬,之前在日报做记者。
刚开始做调查工作时,主编对他说:做调查,只要记住一件事,翻阅每一页。
于是他真的翻阅每一页,还到实地考察,整整写了7年。
这是他见的第4个编辑。
前3个编辑,都带他去四季酒店吃大餐,说他会把他打造成明星…
眼前这个编辑,连吃饭都顾不上。
但他们无所不谈,从标点符号到内容主旨,框架结构,到未来要出多少卷…
是他了。
两位罗伯特先生,一拍即合。
但两位都是极有想法的人。
编辑室里,常常爆发出激烈的争吵。
一个分号,吵了45年。
删减字数,也吵了45年。
为什么?这对于老道的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来说,不是常事。
那是因为,他们三观过于一致。
他们对文字都有洁癖。
卡洛认为,一部纪实书籍要经久不衰,它的行文、叙事、节奏、场景设置,必须和经久不衰的小说的水平一样,而并非只把事实列出。
戈特利布有句名言,如果每个细节都编辑对了,就能编辑出最好的书。
他们都想出版一流的书籍。
罗伯特·戈特利布,拥有一流的编辑意识。
在他看来,编辑也要不断进步,不断吸收,只有当编辑与作者实力相当,才能给出合适的建议。
但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有太多自我意识,编辑终究是服务行业。
时至今日,在著名的克洛普夫出版社,他是总裁,是主编,但在作者面前,他永远是一个虔诚的读者。
罗伯特·卡洛,一流的纪实作者。
为了写罗伯·摩斯,他采访了惊人了522次。
为了写林登·约翰逊,他直接搬到了约翰逊的老家,一个德州山村居住。
最终,见到了这位美国大总统的弟弟。
在他们童年生活的小房子里,进行了一次采访。
采访后,一个完全不同的林登·约翰逊,展现了出来…
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度过的,是这样一个布满恐怖和心酸的童年…
但林登·约翰逊一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污点。
有人怀疑他偷选票。
不止一个人,在业内十几二十本书都这么说。
业内的说法是: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窃取选举。
这是罗伯特·卡洛最气馁的时刻。
最气馁的,不是写书遇到困难,而是同行不珍惜自己的笔。
为什么掌握了调查的权利,有调查的资源,却给出“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样轻率的话?
于是,他深入德州山区,找当年边境各县县长的执法者,一个老头。
结果,还没等他说完来意。
老头就说:你想了解13号投票箱的故事是不是?我都记下来了,旁边有711便利店,你可以去复印。
原来,对方也是会如此迫切地希望,有人来记录,有人记得这些事情。
记录不仅是读者需要,不仅是作者需要,也是每一个亲身经历的人的需要…
这是民主制度的一个污点,这是历史的罪与罚,必须有人来记得…
找到了证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戈特利布知道,卡洛那些犀利坚定的笔触背后的失落。
在卡洛看来,如果不是约翰逊,很多自由主义的梦想,无法实现…
虽然是纪实文学,但卡洛对约翰逊有一种潜在的崇拜,戈特利布读出来了…
但也是他的发现,坐实了约翰逊窃取选票…
这一发现,让他对民主更灰心了。
是的,他们是如此彼此相知,甚至连开始写林登·约翰逊,也是两人的默契。
卡洛写完了城市的政治权力,他野心不止于此,他想写国家的政治权力…
还有什么比写当今的总统更有说服力?
作为编辑,他读出了作者的野心与潜力…
但此刻的他们没想到,这本书竟绵延50年,伴随他们度过了最重要的人生…
也没有想到,这些书,将会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影响美国政坛,被当权者记恨,被弱势者视为社会运动中的武装…
而时至今日,他们垂垂老矣…
他们说:我们是否可以活到第五卷写完,是一个需要精算的问题。
在这个新闻价值被怀疑,科技手段越来越多,人们对书籍失去耐心,对真相失去追问的时代…
他们笔耕不辍。
卡洛依然会在9点,到达图书馆,翻阅没有被新闻稿过滤过的史实。
他说:真想有好几辈子,读完这里所有的书。
他布满青筋的老手,在最传统的打字机前,不断敲打,为了一段话,重复修改…
另一边,一双眼睛,依然在不断阅读…
波光粼粼的水光,映照在他的眼镜下,就像这变幻莫测的世间,就像他们所共同书写过的波谲云诡的历史…
在民主制度如此微薄,在书籍如此衰微的时刻。
两个罗伯特,一个88岁,一个90岁,五十年,4888页…
他们依然想要通过书写,改变这个世界…
纪录片拍了五年,在最后,他俩终于同框了。
你敢相信,前面如此默契的对话,竟然是不见面的聊天。
有一幕,非常动人。
他们在讨论前,找起了铅笔。
不要圆珠笔,不要钢笔,甚至不要自动铅笔,就要最原始的黄色铅笔…
终于,找到了。
在这个充满科技的时代,他们用黄色铅笔,一位读者最敬重的作者,和一位作者最敬重的读者,像42年前第一次见面时,开始了他们的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父亲出轨,小三是个男人?背后真相,震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