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0日讯 没有乐器伴奏,只有简单唱词,却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黄河夯号。在阳谷县寿张镇,经过一群人多年的抢救挖掘,这一险些失传的民间音乐,今天再次唱响黄河两岸!
“向是北,游呀嗨呀喂呀,南北它不收,嗨呀嗨呀嗨,黄河它两岸,嗨呀嗨呀嗨……”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就是一件安民兴邦的国家大事,劳动人民在修筑堤坝的时候,为了共同协作、统一步调、缓解疲劳、提高士气,故而即兴喊唱,催生了口口相传的“黄河夯号”。
第一章 黄河大堤上耍“花活”
“因为咱们阳谷位于黄河下游,那些年黄河从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下来,每年河床都会增高一部分,有泛滥的危险,50年代初,国家号召治理黄河,发动黄河两岸的老百姓齐上阵,要一次性把黄河治理好。”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县级传承人张杨告诉记者。
修筑堤坝,要上土、打夯。夯分为扛夯、片硪、登台硪、立柱夯、大夯,最重的大夯100多公斤,需要8人用夯辫子拉、2人把住绑在夯腰上端的木棍抬。一夯接着一夯,动作重复枯燥,为了提高积极性,各打夯队经常组织比赛,比谁的夯打得结实,比谁的号子喊得响亮!
“还有的人会绝活,会玩‘花活’,把夯拉起来,从下面钻过来钻过去的,或者两个人换绳子, 拧成麻花劲儿,这样子拉起来比较好看,也算是缓解疲劳的一个小项目吧!”张杨还告诉记者,那时黄河大堤上,打夯声、喊号声不绝于耳。其中,寿张打夯队因花样多,曲调、唱词丰富,在比赛中经常拿一等奖,被称为“头等硪”。
第二章 和时间赛跑的人
“得有四五十年没听过夯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石夯、木夯逐渐被电夯和打桩机所取代,黄河夯号也一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市级传承人张春梅,在寿张镇文化领域躬耕20多年,寿张黄河夯号能重新问世,她功不可没。“我1995年上寿张来当文化站长,正好赶上县里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因为寿张是老县城,文化底蕴非常丰富,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来,我经常骑着车子在村里来回转。”
走访中,张春梅听说,几十年前当地非常流行一种民间小调——黄河夯号,但怎么唱的?谁会唱?却极少有人知道。“人们都把它遗忘了,想当年为了打听这个夯号,费了很多力气,光打听东门村的许祥聚老人,打听了一个月才把他打听出来。”张春梅说。
许祥聚老人今年已年近90,他18岁就跟随父辈修筑堤坝,可这号子已经几十年不唱了。那段时间,张春梅每星期都得上老人家去两趟,老人想起来一点儿,她就记一点儿,就这样把夯号的词、还有夯号的种类,慢慢地记录了下来。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3种曲调、8种唱词被逐渐还原出来,张春梅激动得热泪盈眶,可紧接着她就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当年会唱夯号的9位老人,已有3人去世,现在这6位老人也都年上8旬,腿脚也没这么灵活了。
“为了把这个夯号传承下去,真的感到压力非常大,就像跟时间赛跑一样。” 张春梅感慨到。
第三章 舞台上的“山东大汉”
号子被重新挖掘,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传承。当年修筑堤坝常用的石夯,起码重70多公斤,用于表演显然不现实。“要是很轻了,拉不起来,节奏不好掌握,太重了,那舞台也承受不了……”这可愁怀了张春梅,她前前后后找人做了5种重量不一的夯,最终选定一款20多斤重的作为演出道具。
道具的问题解决了,那谁来表演呢?第一批传承人已白发苍苍,年轻的演员也不容易招募,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寿张镇一群满腔热血的基层干部站了出来,他们是建委主任、卫健办主任、林业站站长、执法队队长、包村干部……
2009年,“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第二批传承人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的舞台、景区进行演出。“有一回我们去浙江青田参加了一个全国乡村春晚,我们一上台,当地老百姓就说,‘这一看就是山东大汉来了’。”阳谷寿张黄河夯号第二批传承人吴凯回忆到。
第四章 黄河夯号的“两创”实践
相比于其他的音乐,黄河夯号的词、调较为单一,为了使它更具观赏性,张春梅、张杨他们从未停止过创新,比如,把它编排成了舞台剧。“我们吸纳了一些女同志,设计了让妇女去给打夯的送饭、孩童在黄河边玩耍、老百姓推土上工等等这样的场景,让舞台更丰满了,也让更多的人直观上就能了解夯号是干啥的了。”
不仅如此,唱词上也在与时俱进,家乡的红色故事,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文明新风尚等等,都是他们的取材来源。“都应号,都应号,都把号来应呀,一溜莲花,喊号去,送号来,都把那号来应……”这首调子就取材于阳谷本地的红色故事。
终章 未尽之路
“不能忘!”“不传承就没了!”这是阳谷寿张黄河夯号第一批传承人许祥聚、许祥伦等老人的心声。
张杨是第二批传承人中年纪最小的,可也到了不惑之年。第三代的接力棒交给谁?他把目光瞄准了校园。
“莺似歌叫了呀,嗨洋洋,嗨洋嗨,只叫的那个姊妹三人呀,嗨洋洋,嗨洋嗨……”校园的操场上,张杨打着节拍,学生们跟着喊号,配合得相当默契。“孩子们脑子好用,比我们那时候学得快!”张杨说,从这群孩子们身上,他看到了希望,希望有一天,年轻一代也能把黄河夯号继续传承下去。
常态化的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就如同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再次响彻鲁西大地!黄河夯号,生生不息!
闪电新闻记者 左新新 聊城台 王加佳 田亚坤 阳谷台 陈楠 聊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