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Y-生活与科技

你创作的,就是头条
一起分享生活指南
首页 > 社会

村村有好戏|以动物命名 曾消失数十年 山东冠县蛤蟆嗡成全国唯一成功恢复濒危剧种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5日讯 近日,在聊城市冠县崇文街道前董固村,一出蛤蟆嗡古装戏《一言千秋》首次与观众见面。该剧讲述了战国时期孟子在冠县收纵横家景春为徒,并留下那句脍炙人口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故事。

蛤蟆嗡是起源于河北武安的落子剧,1890年前后在冠县桑阿镇一带落地生根,并吸纳融合鲁西流行的梆子、四平调、四根弦等地方戏的部分声腔和当地的方言土语,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剧种。由于该剧种特有的伴奏乐器“二胡头”演奏起来瓮声瓮气,颇似蛙鸣,因此得名“蛤蟆嗡”。

曾有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困难、传承无人,蛤蟆嗡几乎濒临失传。如今在冠县,很多老人只是听父辈提起过蛤蟆嗡,亲耳听过蛤蟆嗡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2005年,冠县文化局把蛤蟆嗡列入重点抢救、保护项目,开始了系统挖掘工作。2009年,蛤蟆嗡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从2015年开始,山东各级文化部门又与民间学者一起,根据时代需要,创作出一系列新蛤蟆嗡剧目。

参与蛤蟆嗡抢救工作的梁云超,便是演出《一言千秋》的冠县超艺蛤蟆嗡剧团团长。他4岁开始学唱蛤蟆嗡,16岁正式拜师,从小对蛤蟆嗡有着深厚的情感。但由于蛤蟆嗡发展陷于停滞,梁云超的演出生涯最初以豫剧为主,奔走于山东、河北等地。在挖掘蛤蟆嗡期间,梁云超不断改进传统的“二胡头”,用紫檀木代替原先的镰把和椿树疙瘩作琴杆、琴筒,用兰考梧桐木作面板,琴头雕刻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制作出一把独一无二的“嗡胡”,作为蛤蟆嗡的专属乐器。

蛤蟆嗡传承的一大难点,在于曲谱口口相传,靠的是记忆力,演员不干了,曲子也就没了。于是梁云超与冠县文化馆原馆长董凤岗一起,梳理了蛤蟆嗡经典剧目的台词唱腔,编写成第一部蛤蟆嗡曲谱纸质书籍,并将部分曲谱赠送给国家戏剧博物馆留存。

谱子、剧目、乐器都到位了,可接下来,让谁传承呢?梁云超想到了他的豫剧班子。

由于蛤蟆嗡演唱时多用冠县当地方言,腔弯、曲调和发音方式也与其他剧种不同,演员们在刚开始学习时,也经历了数年艰难的转型期。“刚接触蛤蟆嗡的时候,感觉唱不成,必须得好嗓子才能顶上去。有功底的感觉也得好好学习、好好接触个一两年,才能把握住这个味道。我是冠县人,感觉这个非遗咱也得学,咱也得唱好。”梁云超的学生黄焕敏表示。

2017年,冠县超艺蛤蟆嗡剧团正式成立,开始专业从事蛤蟆嗡的演出和研学。每年至少出一部新戏,每天两到三场演出,已经成了剧团的家常便饭。从刚开始观众的陌生,到现在逐渐有人认出台上正是阔别已久的蛤蟆嗡,剧团成员们也越来越有信心把蛤蟆嗡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有生之年一定把蛤蟆嗡发展出去,没有我们了,他们还照样能唱。一辈辈人走了,但一辈辈的文化留下了,一代代往下传,这才好呢。”梁云超说。


闪电新闻记者 李金彦 吕钊 左新新 冠县融媒 王彦坤 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村村有好戏|以动物命名 曾消失数十年 山东冠县蛤蟆嗡成全国唯一成功恢复濒危剧种

分享到:更多 ()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田进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