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2日讯 10月20日—23日,“绿色先行”山东媒体行活动在沿黄部分市开展。10月21日,闪电新闻记者走进东营市广饶县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利用农业益虫开展授粉和生物防治是农业病虫害,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防治面源污染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益虫资源综合利用中试研发平台是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黄三角农高区合作建设,平台针对绿色农业开展国产授粉熊蜂替代进口种源、利用天敌昆虫和昆虫信息素替代化学农药两方面技术的研发培育。
授粉熊蜂一直使用的是国外种源,平台通过筛选我国野生熊蜂资源,并运用快速、精准的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熊蜂新品系。我们已把它命名为“中科熊蜂”。
在自然界中蜂王一年只产一次卵,打破蜂王滞育需要6个月,研发团队将这个时间缩短为一周,实现了熊蜂的周年繁育。
采取熊蜂授粉替代人工授粉,不仅降低了人工授粉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还可以避免化学激素使用,提高品质增加产量。以番茄为例,1亩番茄熊蜂授粉比人工授粉节约140元,比人工授粉增产20%左右,每亩地可增产1000公斤,增产增收3000元,畸形果率降低,品质提高,销售价格提高,每亩提质增收2000元,所以熊蜂授粉亩产增收约5000元。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灭杀害虫,农民多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但大量无序使用化学农药,又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以有益的昆虫控制害虫、“以虫治虫”,可以减少和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对于减少面源污染、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保障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意义重大。
天敌昆虫和信息素是化学农药替代的主流技术。像捕食螨、小花蝽这些天敌昆虫,目前用活体猎物饲养,成本高,普通农户用不起。团队开发了人工饲料,可以替代活体猎物,由三级饲养缩减到二级饲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益虫产业化平台有专家团队10名、本地化团队30名,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10多家国内优势团队。下一步平台将繁育系列化益虫新品种,研发工厂化繁育生产工艺、标准和产品运输保存方式,配套环境控制系统、智能繁育系统、数据中心、辅助繁育设备,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繁育商品授粉熊蜂和捕食螨等益虫。
2025年实现捕食螨中试,建立年产量熊蜂10万箱工厂,在全国建立130处示范基地,进行大规模推广,增加国内熊蜂1倍的供应量,占据国内市场的40%-60%的国内市场。利用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和农高区产业优势构建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放心的绿色防控体系,来保障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