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约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早期症状极其隐匿,很多患者难以发现,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渐渐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尿多、体重下降。
如果此时还后知后觉不及时干预,让身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则可能出现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伤害多个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眼睛:高血糖会损害眼部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受损,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止会让视力受损,看东西模糊,严重还可能引发失明。
神经系统: 糖尿病性神经 病变是神经系统受损的结果,可引起感觉丧失、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
心脏和血管系统: 高血糖可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炎症,增加心脏病、冠心病、中风等风险。
肾脏:20%~ 40% 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糖尿病肾病,因为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肾小球,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这一并发症在早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在运动后出现泡沫尿,因此需尤为注意。
生殖系统:糖尿病还可能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男的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的月经不调或影响生育。
皮肤:高血糖容易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干燥,出现瘙痒问题。助于改善皮肤干燥的情况。而在皮肤抵抗力弱时,也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出现皮肤癣。
足部: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 病变和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足部感觉丧失和血液循环不良,这增加了患足部溃疡和感染的风险,严重甚至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团队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越早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可能会越短。
该团队对两项主要国际研究队列(新兴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和英国生物银行)约150万参与者的数据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每早10年患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就会减少约4年。特别是在30岁时就被诊出2型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可能会缩短多达14年。
虽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多项临床数据表明,其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饮食等。
2023年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全球每年有1410万例新发2型糖尿病,可归因于11条不良饮食因素,这也意味着,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开展分析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184国糖尿病患者数据,发现导致全球2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全麦食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精米精面、大量摄入加工肉类。
而我国等东亚国家影响最大的单一因素是全麦食物摄入不足(35.8%),其次则是精米(23.8%)和未加工红肉(主要为猪肉)食用过多。
全麦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食物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减缓血糖升高的过程。
全麦食物的摄入不足会导致饮食中膳食纤维的不足,使得血糖更容易波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精细主食如大米和白面经过加工后,去除了大部分外层的胚芽和麸质,使其失去了原始谷物的纤维,摄入后会被迅速消化,引起血糖迅速上升。
如果大量吃这类高GI(升糖指数)食物,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肠、火腿等,通常含有较高盐分和脂肪以及添加剂,长期高脂肪饮食可导致体重增加,引起胰岛素抵抗,而高盐饮食会加重自身血管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加速糖尿病发生。
此外,常吃红肉也是糖尿病的“催化剂”,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每周吃两次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提到糖尿病防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控糖。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跟我们平时吃的糖没有必然关系。
糖尿病的“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我们吃的糖主要指容易转化成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果糖、乳糖等,它们虽然最终都将以单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进而影响到血糖,但并不是引发糖尿病的“真凶”。
部分人极端的“弃糖”饮食是非常不可取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如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会昏迷并危及生命。
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样化。
而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通过一定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有一定逆转机会!
2023年7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联合使用“500111”生活干预+二甲双胍,对糖尿病预防效果更好,或可将糖尿病风险进一步下降17%。
2023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BMJ 子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篇研究显示,每天进行中等至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 数据库中的59325名参与者发现,与每天运动少于五分钟的人相比,每天运动5-26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37%;每天运动26-68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59%;每天运动超过68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74%。
健康人群应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而糖尿病患者则应养成居家监测血糖的习惯,具体可参考《2022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数值为3.9~6.1mmol/L,餐后一小时血糖数值为6.7~9.4mmol/L,最多不超过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数值需≤7.8mmol/L,餐后三小时血糖数值需恢复正常水平。
如有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针剂。
参考资料:
[1]O’Hearn M, Lara-Castor L, Cudhea F, et al.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J]. Nature Medicine, 2023, 29(4): 982-995.
[2]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September 11, 2023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3)00223-1
[3]李晓华.患有糖尿病,饮食照着吃.《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8期17-17,共1页
[4]杨帆,彭玉林,王平.基于“五脏”探讨糖尿病并发症及病因病机.《中医学》 2023年第5期996-1000,共5页
[5]卞令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10期20-20,共1页
[6]罗光荣.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2年第3期62-63,共2页
[7]吴德先.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很多人都存在误解.《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2年第9期91-91,共1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