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下午,“智能媒体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艺术与传媒学院惟新馆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学会、高校、出版社、学刊的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探讨智能媒体如何赋能健康传播实践,同时呼吁围绕人工智能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及跨界合作,推动智能健康传播的发展。
“智能媒体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惟新馆举行
活动伊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静茜副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了会议背景和参会嘉宾,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进行领导致辞并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分布、学科定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致辞并介绍学院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傅华,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张盛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孙少晶等三位嘉宾为大会致辞。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傅华为大会致辞
傅华指出,在信息爆炸时代探讨智能媒体和健康传播非常重要。由于伪科学信息的泛滥,在后疫情时代,健康科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UGC(用户生成内容)和PGC(专业生成内容)都在争夺老百姓的注意力。针对健康科普网红的涌现与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他提出了一连串思考:老百姓究竟受益了多少?人们的健康素养是不是真的提高了?人们如何运用智能技术赋能健康教育,数据驱动的媒介技术如何在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上发挥作用?
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盛致辞
张盛指出,自“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医疗、卫生和体育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加速,体医融合、主动健康成为体育和运动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国家高层次研究项目布局的增长点。
孙少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人们在面临虚假信息泛滥等各种技术挑战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健康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他谈到:“要解决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传播学、媒介技术等有关理论工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还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元素。这为健康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当想象力和我们的理论能力能够结合起来推动健康传播研究的时候,将会为我们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随后,陈静茜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马德里高等时尚设计中心”(CSDMM)在推进智能媒体创新设计与健康传播多学科融合的国际教学合作项目。
陈静茜介绍同济大学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的国际教学合作项目
此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合作了多项健康科普精准传播研究课题,将健康沟通策略融入国家治理部门的科普内容创作中。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实验中心副主任金云水介绍了两机构共同合作的毒蘑菇科普小程序设计项目,该数字应用程序研发了轻量型高适配的手机严肃游戏,是同济大学将数字艺术创作应用到弱势人群的健康服务,实施风险行为阻断的最新尝试。
金云水介绍通过手机严肃游戏开展的毒蘑菇采食阻断干预项目
在会上,健康传播领域旗舰期刊《Health Communication》创刊主编、美国戴顿大学荣休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Teresa Thompson发表了“健康传播的知识创新及其发展趋势”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国际健康传播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演讲中,她总结了健康传播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议题,包括:疫苗研究、社交媒体及其可用性、虚假信息、社会差距以及医患互动等。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疾病污名化、神经多样性、健康刺激、短视频研究、框架研究、大数据应用以及健康与政治议题融合的研究。
Thompson教授表示,她期待看到更高质量和更有社会影响的研究。这类能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研究,应该体现以下特点:包涵对健康的系统性多维度的理解、具备纵向理论化、可翻译性、可实施性、可传播性,并应重视与治理科学的整合。
国际健康传播旗舰学刊《Health Communication》创刊主编Teresa Thompson进行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的讨论互动环节,与会者针对健康传播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研究者提出如何将全球健康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有效地本土化,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公众健康需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傅华回应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及时、准确的信息传播对政策实施和公众行为干预至关重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表示,在培养新一代健康传播学者和专业人士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还强调了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和技术发展。
国际健康传播旗舰学刊《Health Communication》创刊主编TeresaThompson与在场学者开展讨论
在圆桌论坛环节,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由芳开展了“智能健康传播的多学科协作研究”的引言报告,从数字媒介与认知交互、智能传播与具身互动和声音三个角度出发对“智能健康传播的多学科协作”进行阐释。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由芳进行发言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科技、艺术与健康干预创新”和“智能媒体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圆桌论坛一中,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究团队首先介绍了通过智能媒体技术实施的健康干预新形式,崔巍博士介绍了人与智能体的交互关系研究,温星怡博士从智能媒介与健康传播结合出发,介绍了如何运用AI艺术开展疗愈工作。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彬副教授也对“健康传播语境下的艺术疗愈”做了介绍,以系列品牌国际会议“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为主线,介绍了三年来学院内来自心理学、音乐表演、交互设计等团队在健康干预形式上的创新探索。她同时向与会者发出了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的参会邀请。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副书记周彬介绍学院开展艺术疗愈教学科研工作
此外,同济大学金云水讲师介绍了同济大学艺嘉楼增强现实“奇观花园”心理疗愈项目。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王虎介绍了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开展上海超大城市老年治理方面的发展目标、团队建设和成果。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挂职副院长、智能传播系主任王虎介绍学院在老龄化社会治理方面的发展规划
圆桌论坛二围绕“科技、艺术与健康干预创新”议题展开,论坛首先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沟通和上海基层卫生治理两个方面讨论健康传播研究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转化。
上海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涛期待智能健康传播研究成果能更多地应用到基层卫生治理中
上海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涛谈到了居民预期寿命,慢性疾病管理等方面也越来越需要应用健康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随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一室主任陈思介绍了该中心创新研制的社会科学循证的精准交流模式,并以我国野生蘑菇中毒风险为例,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实践。
在多学科协作的知识生产方面,各位期刊主编作了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陈吉从综合性期刊的定位出发指出,“智能传播和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作为综合性期刊,我们欢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广东从数字出版概念阐释出发,提出在价值功能层面,健康传播与数字出版是内在联通的。
傅华教授就艺术疗愈如何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应用进行提问,针对卫生工作者应如何看待广义和狭义的心理疗愈这一疑问,周彬副教授指出,艺术疗愈首先应当建立在专业的心理学或医学理论基础上,艺术疗愈通过艺术作为媒介,结合个体的特性和特长来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同时,艺术疗愈正转向面向公众的广义艺术疗愈,博物馆疗愈、空间疗愈集市、沉浸式戏剧疗愈、沉浸式音乐会等多元疗愈新兴方向蓬勃发展。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孙小婷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医学院共同合作的《智能医学传播》、《智能与健康传播研究》、《智能媒体与健康传播实务》等研究生课程,同时,她从医学工作者和从业者的角度表达了希望与传播学领域开展合作的期望。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锋认为健康传播给传播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传播学者需要结合现实语境去思考传播学的实践教学如何进行创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燕也表达了对于新兴技术在针对老龄化群体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的兴趣。同样来自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副教授何琦隽也提供了来自两岸三地及国际传播学会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前沿观察。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健康传播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提升了与会者在进一步推动智能媒体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的合作共识,为促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落地开展多学科协作和跨界合作,提出了路径建议。
与会专家与“同济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数智健康创新设计’暑期国际创新实践营”学员合影
通讯员:黄国陆、郑博文、刘栖源、李清影、施奕奕
摄 影:于洋洋、向盺蕊、鲍宁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智能媒体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