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Y-生活与科技

你创作的,就是头条
一起分享生活指南
首页 > 财经

重磅解读来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建设目标,还释放这些信号——

时隔六年,作为中国金融发展“举旗定向”的最高规格会议近日再次召开,并已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今年3月份组建的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 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转变,在受访专家看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信息量巨大、亮点纷呈,不仅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还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强调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重视总量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调节作用,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从而实现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会议还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强化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主要议题。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聚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和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重点风险领域。

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受访专家表示,会议聚焦三个方面,提出金融监管改革方向:一是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推动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二是再提“行为监管”,相关监管机制有望加速落地;三是纵向实现央地协同监管,落实属地责任。

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目标

作为中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自1997年以来每5年召开一次,已召开5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着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金融监管框架进行调整,今年会议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会议同时提出,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告诉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一改过去金融风险防范为主要目标的定位,给市场增添信心。金融强国的建设,一定要处理好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市场开放和金融监管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激励相融的关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表示,在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的背后,我国的金融“大而不强”,不仅与经济和科技实力不匹配,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地位也不匹配。

温彬指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不同于欧美定义的金融强国,则需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各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对记者表示,本次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这一概念,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之相适应,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金融也应当坚定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始终坚持金融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以高质量发展作为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题,加强国家金融治理建设,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地推进国家金融治理现代化。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能力的一条主线。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表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金融供给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好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二是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促进规范健康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持续改善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三农”等金融服务。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改善金融服务效率。推动货币、外汇市场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四是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服务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水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金融服务的枢纽功能。五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不断优化金融生态,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继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

孙立坚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化解当前严峻的挑战和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归纳起来就是““三位一体”。

孙立坚表示,“一体”是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做到不偏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才能保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三位”则是生态、机构和业务,生态包括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双支柱);营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其枢纽功能的发挥;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关键内容,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全民福利的改善和提高。

强调货币政策结构性调节功能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总量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实际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结构上要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而要“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曾刚认为,逆周期调节强调的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要通过扩张性政策进行对冲。尽管当前我国有实施宽松政策的需要,但也要注意,我国仍然处在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如果纯粹的逆周期调节规模过大,反倒无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要在短期通过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过跨周期调节促进经济结构更好地转型,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连平指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明确了今后几年我国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政策措施不会大起大落,不会搞大水漫灌,将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通过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精准施策以应对国内外多重冲击与经济波动。

温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货币政策取向仍将保持稳健基调,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总量上,继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在结构上,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本次会议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

做好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

针对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曾刚表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重视重点战略领域发展。未来的经济周期也需要新的重点行业发展,需要通过现阶段政策予以支持。“五篇大文章”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个发力重点,这为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温彬指出,一是做好科技金融。中央多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与充分转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和金融科技赋能机制。

二是做好绿色金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所以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碳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三是做好普惠金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至关重要。

四是做好养老金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但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带来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发展建设养老金融市场刻不容缓。

五是做好数字金融。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未来在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趋势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要不断深化,从而以数字金融创新来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会议强调,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活跃资本市场”。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

连平表示,本次会议再度提出“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目前注册制改革已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未来将积极支持和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提高股票发行的审核注册效率,完善股票发行制度与退市制度,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强化对控股股东、高管等“关键少数”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温彬表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实现了股票发行的全面注册制,形成了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新三板精选层)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别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硬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企业。未来应以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为目的,从提升发行审核效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为重点支持领域开通“绿色通道”等方面继续优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

此外,会议提出要“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连平认为,未来将继续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构建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将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改革端协同发力,进一步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

温彬指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的要求。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债券产品得到丰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设立并扩容,完成企业债注册制改革,并在2023年6月发布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后续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债券注册制改革,加快全国大市场和监管统一,加速建设柜台市场。

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数据显示,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2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5家代表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68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9家代表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工作也取得里程碑式发展,“债券通”全面上线运行,“沪伦通”正式开通,内地与香港的“互换通”落地实施。A股先后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三大国际指数,中国政府债券也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等三大国际指数。

连平表示,近年来,我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稳步进展。下一步可能从三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全球金融风险频发,要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产生冲击,形成“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系。

温彬表示,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一方面要求加快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在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也要切实维护好金融安全与稳定,提升风险防控和化解能力,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会议强调,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连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将显著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对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香港增强证券、债券、资理、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范畴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政策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国际金融合作。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强化金融监管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之一,会议强调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对记者表示,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新型金融风险陆续出现,金融风险相对更加隐蔽,风险传导链条相对更长,更易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风险同频共振。因此,需要围绕风险变化特点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强化金融机构监管,还要强化金融行为监管,推进功能监管,以此来消除监管盲区,提高监管的全面性,最终通过科学、有效、有力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金融发展的安全性。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告诉记者,要提高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必须深刻理解金融市场的规律和风险,根据市场规律,特别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动机和信息不对称性,制定合理有度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规则。合理有度的市场规则应该确保金融机构特别商业银行的独立性,确定市场规则的公平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因为确定市场规则的公平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是改善市场环境和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所在。

连平认为,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看,就是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尤其是跨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非法集资、欺诈销售、操纵市场、信息泄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层嵌套的复杂运行结构或金融产品,各类金融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温彬分析指出,会议聚焦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金融监管改革方向:第一,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推动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随着监管职责调整划分,各监管机构边界进一步厘清,我国“分业监管”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型。“功能监管”模式有助于弥补金融混业经营下“分业监管”可能存在的监管空白和盲区,确保金融监管全覆盖和减少监管板块重叠,有效防范监管套利和提高监管效率。

第二,再提“行为监管”,相关监管机制有望加速落地。当前机构行为主要依靠自律管理,在市场大幅波动背景下,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次会议延续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表述,再次强调“行为监管”,旨在加强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保护投资者权益,预计相关监管机制有望加速落地。

第三,纵向实现央地协同监管,落实属地责任。当前,我国地方监管职责较为模糊,央地权责划分尚不清晰。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中央统筹和属地责任,发挥地方党委两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纵向实现党领导下的央地协同监管格局,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记者表示,地方债务未来将成为金融防范风险的重要工作,而且涉及到多个层面、多种主体、多个行业,所以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连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将积极应对以下四方面风险:一是地方债务风险。二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三是针对非法金融活动,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四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温彬认为,针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目前一揽子化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二是化解房地产风险,后续房企的中短期债务重组或将是缓解企业偿债燃眉之急、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一个关键突破口,也有助于完成“保交楼”任务;三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未来监管部门会继续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同时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四是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未来分类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针对风险暴露的机构“定点拆弹”仍将是重点工作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重磅解读来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建设目标,还释放这些信号——

分享到:更多 ()
来源: 编辑:国际金融报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