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华商韬略 母泽良
通勤时间,正成为衡量超大型城市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年轻人,“一直在路上”】
通常来说,单程通勤距离超过25公里,或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的情况被称为“极端通勤”。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人口超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当中。
据统计,北、上、广、深、重庆、成都等22个超大城市中,共有8%的通勤人口正处于“极端通勤”这一状态。
数量是800万。
其中,最严重的是北京市,比重高达28%,接近三成的通勤人员平均每天有2-3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甚至更长。
很多人将极端通勤视作一种“慢性病”,毕竟短期内除了学会和它相处,也没什么其他办法。
但同样有人将它视为“顽疾”,并为之努力。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相关文件也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改善城市通勤问题;
同年,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强调便捷高效的城市环境是激活青年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
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快速干线交通系统”“生活性集散交通系统”和“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三个交通服务子系统的具体行动计划,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和人民出行新要求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的切实路径。
其中,重点强调了要通过提升与城市空间的适配性和重要功能区的连通性,满足城市长距离快速、高效联系和通勤走廊出行效率提升的需要。
该文件中,甚至用了“缓解百姓的切肤之痛”去定义通勤问题。
类似的报告还有很多,不难看出,日益严峻的通勤问题,正成为我国自上而下、万众一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规院与百度地图近日刚刚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备受瞩目。其中的一项数据,则引起了广泛热议。
报告显示,深圳每天面临60分钟以上单程通勤时间的人员为11%,是超大型城市中占比最低的。
同时,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为81%,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是首个达到80%目标的超大型城市。
而在另一项被称为“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的指标中,深圳又以60%的占比位居超大型城市榜首。
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更是达到了44%。这意味着,深圳四成以上的通勤人口,每天通过共享单车等方式,骑行15分钟即可到达工作地。
深圳,正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通勤幸福感最高的一线城市。这份数据,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深圳解决通勤难题的背后成因。
【深圳,为何能再次遥遥领先?】
通常来说,地铁是超大型城市、超长通勤的最佳工具。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越大,意味着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与通勤需求越契合,通勤效率越高。
截至2024年7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7条(含有轨电车),393座车站,总线网长度567.1公里。地铁线网密度达0.28公里/平方千米,领跑全国。
交通部9月城市轨交数据显示,深圳的客运强度达到1.48万人次每公里日。
科学的轨道交通布局,让深圳地铁线网密度和客运强度,双双位列全国首位。
而这一优势,或许还将持续扩大。
今年年底,5条地铁新线路将全面开通运营。
坪地居民可搭乘地铁便捷直达福田的地铁3号线四期;优化大学城与塘朗片区居民出行的地铁7号线二期;贯通深圳东西主轴的地铁11号线二期;实现三线无缝换乘的地铁12号线二期以及直通深圳湾口岸的地铁13号线南段……
这些新增的地铁线路,基本上聚焦于原本布局的盲点或痛点,不仅为深圳轨道交通网络增加了约28公里的运营里程,还进一步对整体的运营体系进行了补强。
同时,深圳的公交车、共享单车等补充出行方式,也为深圳式通勤锦上添花。
数据显示,深圳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今年前8个月,深圳城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3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地铁公交分担率超过70%。全市共享单车投放量约36万辆,每天平均有130万人次使用。
不仅如此,以公共交通为轴,深圳市整体的战略交通布局同样在持续加速。
10月24日,《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正式印发。
方案中提出,要继续强化机场与全市域轨道交通网络特别是城市功能中心的高效衔接,到2035年,实现全市域60分钟可达宝安机场;
在航线开拓方面,到2035年,深圳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力争达到120条以上;
铁路方面,力争2035年全市实现高铁出行“多点始发、就近乘车”,全市域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中长途铁路旅客年发送量超过9000万人次。
航空出行、国际客货运航线、千公里级高速磁悬浮……深圳的交通网,像一张愈发完善的神经网络,连通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超大城市,该是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城市】
事实上,当我们探讨一座城市的交通问题,从来不只是探讨交通本身。
无论是“极端通勤”还是“幸福通勤”,其实都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最本质的问题,仍是有关民生幸福的话题。
“衣食住行”,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居民对幸福的感受,通常都是一个“整体的体感”,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感觉”。
这就意味着,虽然居民通勤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生活的整体幸福程度,但要想切实地解决相关问题,单单在交通问题上做努力是不够的。
就拿深圳来说,为更好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面向全市公开征求意见,并梳理出了12条主要意见,在发布的《深圳市社会主体出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采纳和部分采纳10条,解释说明2条”:
加强租金监管,防止乱涨租;
明确市场参考租金评估机制或者评估具体流程;
通过信息化手段(市租赁平台)提供高效的资格核查……
同时,深圳联合相关部门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0.65万套,让年轻人与特殊群体的工作、生活负担进一步减少,活力进一步释放。
每一条问题对应一个相应的处理方案,且公开透明的写在法律法规之中。这种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处理方式与吸纳问题并迅速做出调整的强大执行力,一直是深圳最被民众热捧的原因之一。
类似民生方面的举措,深圳市总是不遗余力的,更是关注细节的。
在深圳这座城市里,一共藏着1260个公园。有人测算过,在深圳,差不多步行15分钟就能走到一个社区公园。每天的清晨、午后、晚间几个时间段,这些公园里遍布着写字楼里的年轻白领、下班“遛娃”的父母,以及锻炼、下棋的退xiu老人。
这些人脸上,总能看到与“超大型城市”这个标签格格不入的“松弛感”。
而这些,便是深圳市最好的“功勋章”。
对于站在时代前列的超大型城市而言,如何让居民获得更强的幸福感,一直都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命题之一。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只要超大型城市存在,“极端通勤”等类似的问题就大概率无法根除。
但不难发现,以深圳为首的超大型城市仍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实现“幸福通勤”的人数正在逐年攀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仍有人上下而求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超大型城市就总有一天能成为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幸福的城市。
毕竟,超大型城市,本就该是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城市。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全国通勤监测报告出炉!深圳“幸福指数”领跑全国超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