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24日讯(记者 李明明)“最牛风投”合肥产投又出手了。
近日,相关消息显示,智芯半导体已于近日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领投,合肥高投、合肥建投共同出资,将主要用于优化产品线布局,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以满足公司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对于本次投资,合肥产投总经济师方炜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集团意在围绕合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助力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120万辆,希望继续做大做强。”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市,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聚焦车规级MCU芯片
智芯半导体工商主体为天津智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易生海。据企查查信息,目前智芯半导体已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合肥产投和合肥建投等系列合肥国资、上海自贸区基金、顺为资本、北汽产业投资、鼎心资本以及中芯聚源等知名机构。
智芯半导体聚焦于安全、可靠和稳定的汽车电子芯片解决方案,包括汽车级微控制器系列、汽车MCU产品等,可应用于汽车车身舒适控制、动力总成、底盘安全、智能座舱与网联等各种应用。公司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在苏州、上海、天津等地设有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
近几年,由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销量提升,以中国为主的全球汽车市场对汽车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行车电脑、液晶仪表,到发动机、底盘等,汽车中相当多的组件都需要MCU进行把控,相应的车规级MCU需求量高速增长。因此,一些国内厂商逐渐向车规级MCU领域探索,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一位汽车领域工程师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作为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MCU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关键,但是MCU芯片对功能、可靠性、工作温度等要求非常高,仅次于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级芯片等。国内MCU芯片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自给率低,市场空间较大。此外,众多国内车规级MCU厂家正从车身域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力图实现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及智驾域等中高端应用替代。
易生海此前表示,公司有从单核芯片到多核芯片的完整产品线,主要有面向传感器、执行器中低端应用,以及面向底盘安全、电池管理、逆变器等高功能安全应用。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车载MCU方面,国际上,以瑞萨、英飞凌、恩智浦及ST为代表的厂商主导全球市场,国内的龙头企业则包括紫光国微、国芯科技、华大半导体、上海芯钛、芯驰科技等。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可以看到,智芯半导体的融资历程中,合肥国资对其助力颇多。据企查查信息,本次B轮出手的合肥产投及合肥高投,早在2021年就已对智芯半导体进行了加注。
本次领投方合肥产投是“最牛风投之城”合肥的重要国有投资平台。2015年3月,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并组建成合肥产投,成为合肥市国资委所属三大平台公司之一。
合肥产投定位于创新推进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赋能型投融资平台,管理着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母基金和安徽省种子基金二期母基金等四支省级母基金的管理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和市创投引导基金两支市级母基金,运营市种子基金、市天使投资基金、市场化基金等“产投系”基金群。
目前,合肥产投设立自主管理型基金61支,总规模超千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近千家,其中51个项目实现IPO或借壳上市,25家企业登陆科创板。集团注册资本175.77亿元,截至2023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到902亿元。
从合肥产投近期对智芯半导体等项目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当前,合肥正发力“新能源汽车之都”。
数据显示,1月至9月,合肥市汽车产量达131.1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2.75万辆,同比增长74.47%。
合肥在新能源储能电池、车规级芯片、显示屏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拥有多家领先企业。例如,国轩高科和阳光电源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长鑫、智芯半导体等芯片生产商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提供了硬件基础。
合肥在“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10家,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具体目标。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安徽的16座省辖地级市均布局了汽车产业,聚集了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等明星级车企,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再到后市场服务,合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最牛风投”领投智芯半导体B轮融资合肥发力“新能源汽车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