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600597)$
文:向善财经
最近,光明乳业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完成了对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的“溢价”定增,融资约1.85亿新西兰元。
如果算上今年6月份提供的贷款,今年光明乳业合计为新莱特输血3.15亿新西兰元,约合13.58亿元人民币。
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
毕竟,现在的光明乳业也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
据半年报显示,光明乳业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7.14亿元,同比下降10.08%;实现归母净利润2.8亿元,同比下降17.03%。可谓是交出了近两年来的最差期中“成绩单”。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光明乳业还要顶着压力,一直帮助新莱特收拾烂摊子?新莱特到底值不值得光明乳业这么做?
光明乳业:对外“有钱”,对内“没钱”?
当前的乳制品市场供需情况大致是这样,一边是消费降级,生育率降低等因素,造成乳制品需求端不足;另一边却是因为乳制品企业过多,且积极扩张的原因,进一步导致了乳制品行业的供大于求,品牌竞争更加激烈。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四大营收板块,“液态奶”“其他乳制品”“牧业产品”和“其他”均出现了同比下滑,分别为-9.67%、-2.33%、-42.99%和-7.49%。
除此之外,同期,光明乳业的营业外支出——生物资产淘汰损失本期发生额,还达到了1.06亿元。
根据光明乳业的介绍,这里的生物资产包括肉牛,奶牛,种公牛等。对其淘汰也就意味着要“杀牛”“卖牛”。这同样从侧面道出了当前乳制品行业处境的艰难。
那么在这种“华山一条道”的情况下,各大乳企们想要增长,就只能实现从牧场奶源,到产品品牌,以及渠道的全方位“内卷”。
在这方面,光明乳业的硬实力并不算差。本身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都有牧场布局,不仅覆盖了光明乳业的核心市场,而且还能够保证光明乳业的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至于品牌,作为曾经的“中国乳业第一股”,“光明”还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所以品牌号召力也绝对是在线的。
但可惜,哪怕光明乳业有着天时地利,但这也未能促使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乳企。
时至今日,光明乳业的核心市场主要在上海以及长江三角州的其它地区,依然还是个区域性乳企。
至于为什么光明会被后来的蒙牛伊利超越?原因就两点:一是源于彼时常温奶对低温鲜奶们在保质期、物流半径上的优势碾压,所以蒙牛伊利们就相对更容易打造全国品牌。
二是在营销投入,光明乳业被拉开了巨大差距。天眼查APP显示:去年,光明乳业实现营收264.9亿元,与之接近的是蒙牛在2009年的营收,为257.1亿元。
去年光明乳业对应的销售费用为31.82亿元,而蒙牛则是46.53亿元。
虽然从这个角度看,光明乳业的营销转化效果可能要优于彼时的蒙牛,但要知道,高投入终究还是为蒙牛换来了高回报,去年蒙牛实现营收986.2亿元,光明乳业几乎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过去的落后并不重要,那么现在的光明乳业“为何还不向全国要市场”呢?
今年5月份的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问出了外界的心声。对此,董事长黄黎明表示,光明乳业从1997年开始从上海走向华东,再进一步走向全国,目前全国有25个牧场,21个加工厂,但公司产品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销量的确还不足。要走向全国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光明乳业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很难做到像一些初创企业一样为了铺市场“烧钱”。
翻译一下就是,现在光明乳业并不富裕,所以舍不得花大钱。
从财报来看,光明乳业确实如此。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货币资金为26.8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396.6万元,但对应的短期借款却达到了15.95亿元。唯独好点的是,光明乳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相当不错,为2.3亿元,去年全年为14.64亿元。
不过整体而言,光明乳业也确实不算富裕。甚至在能决定市场销量的销售费用方面,今年上半年还同比缩减了13.59%。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光明乳业现在还如此阔绰地为海外子公司新莱特,送去了超13亿元的资金,也着实令不少投资者困惑。
不过无论如何,现在光明乳业对国内“没钱”的结果就是,可能会错失一些良机。
比如鲜奶。凯度数据显示,全国低温鲜奶渗透率从2018的18%上升至2023年的39%,高端奶渗透率与上年相比提升5.9%。共研产业咨询数据则显示,2021年我国低温奶市场规模已达428.2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
此外更重要的是,从竞争视角来看,光明发力低温鲜奶还占据了两大优势:
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绕开蒙牛伊利们现有积累的市场优势,寻求到更多的增长突破口;二是在实际市场中,现在发力鲜奶品类存在着一定的竞争苟且红利。
在常温奶竞争时代,乳制品玩家们最开始比拼的是奶源规模大小,后来是渠道建设,现在拼的是营销投入规模。
但这些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其实并不算强项。唯独放到低温奶时代,因为巴氏奶保质期短的特性,所以行业核心竞争力就转变成了奶源的分布广度,以及冷链物流运输半径。
也就是说,蒙牛、伊利们在常温奶时代积累的不少市场优势,并不能直接复制到的低温奶领域。那么这对于一开始就坚持发力低温鲜奶,甚至近年来还在不断完善冷链运输和布局奶源建设的光明乳业来说,几乎就相当于“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除此之外,现在除了蒙牛、新乳业们在发力竞逐低温鲜奶外,伊利虽然也有涉及,但却似乎没有太过着重。这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教育投入大和低温奶净利率低等多种客观因素,所以现在伊利不想顶着压力领跑市场,而更希望重演在常温酸奶领域,安慕希对莫斯利安的后来者居上。
尽管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对光明来说依然是个莫大的挑战,但放到市场中,这终究还是少了一个巨头的有力竞争。
如果光明乳业能抓住这段苟且红利期,尽可能地捆绑住更大的市场消费群体,那么即便未来会被巨头争夺,但也未尝不能实现像上海之于光明那样,在低温奶领域构建起一片专属于光明的市场护城河。
新莱特,值得光明乳业舍命“输血”吗?
关于输血新莱特,今年年中的光明乳业就曾公告表示:下属海外子公司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目前银团贷款额度5亿新西兰元。
其中,有1.3亿新西兰元贷款将于2024年7月15日到期,但是其受境外贷款加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到期难以偿还。
所以,为了帮助新莱特完成到期债务,光明乳业的全资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准备向新莱特提供1.3亿新西兰元(约等值 5.61亿人民币)贷款。在经过备案和审议后,光明乳业国际便向建设银行申请了借款,由光明乳业做担保,最终还款来源是光明乳业的综合现金流。
再加上这次的定增,其实不难看出,光明乳业似乎非常地重视新莱特,或者说其背后的海外市场。
但问题是,这个新莱特的业绩表现并不好看。2023年,实现营收73.6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亏损约2.96亿元。2024年前5个月,再次亏损了9437.98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有投资者开始担忧,如果新莱特未来盈利和资金表现迟迟得不到改善的话,那么剩下的贷款,是不是还将由光明乳业解决?
那么既然如此,光明乳为什么还是舍不得放弃新莱特呢?
原因很简单,现在光明最大的问题就是成长性不足,像个“养老型企业”
在这方面,2023年光明乳业境外营收73.21亿元,几乎正对着新莱特过去一年的表现。
可具体来看,相比于中国区大本营市场营收的连续负增长,同期,光明的境外营收增速为5.95%,新莱特营收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6.37%。看到这,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光明乳业为什么愿意顶着巨大压力,为其慷慨解囊了。
不过老实说,现在海外市场早已进入充分竞争的状态,各个地区乳企格局已经稳定,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可能压力比国内还大,毕竟乳制品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市场更具备优势与说服力。
所以,尽管从光明的视角来看,新莱特的表现似乎不错,实现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但放到全球乳企背景中,这还是明显有点不够看了。2023年全球乳企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法国的Lactalis、第二是美国的Dairy Farmers of America,伊利排第五。
排名前二十也都未能见到新莱特Synlait Milk Limited的身影。
那么在此背景下,新莱特所能带给光明乳业的成长想象力,或许就成了:能增长,但是很难高增长……
因此,相比对外输血,光明乳业还不如再次加大资金推进国内市场开发,国内“烧钱”至少能够进一步发挥出自身的市场优势,能够看到增长的希望。但海外“烧钱”,这笔投资究竟是赚还是赔,恐怕要比现在更加地不确定。
所以,我们由衷地期待光明乳业和董事长黄黎明,以及各大股东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带领光明乳业开启第二个繁花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对内“杀牛”,对外“输血”,光明乳业如何找到帕累托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