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资本寒冬”成为了生物医药领域的热词,一级市场投融资遇冷,二级市场也一度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
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共计630起,同比下降27.8%,融资总额同比下降1.1%至421.6亿元人民币。可见,一级市场的投融资环境仍有待继续恢复。
另一边,开发新药的过程既漫长又昂贵,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对于许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言,它们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融资来推动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因此,改善投融资环境对这些企业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已经联合发起倡议,希望扩大港股通的覆盖范围,并调整相关的准入门槛,其中就包括多家在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第三次联名呼吁调整港股通标准
日前,41家港股公司向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检查委员会、上交所等机构发出联名信,呼吁对港股通的渠道进行扩容,并调整相关门槛。
据悉,上述41家公司中有近半数是未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即所谓的18A公司,属于创新药行业。
具体来看,联名信呼吁对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降低港股通进入门槛:提高恒生指数累计市值覆盖率,将恒生指数累计市值覆盖率从94%提高至96%,让更多香港上市公司具备纳入恒指和进入港股通的条件。
第二,暂缓“出通”调整:已在港股通名单里且“连续十二个月底平均市值低于40亿”的香港上市公司,暂缓对这些公司的“出通”调整,维持其港股通渠道的畅通。
联名信还建议,对过去12个月,即2024年2月16日季度检讨结果和拟在2024年8月16日季度检讨结果中被调出恒生综合指数的香港上市公司,参考第一点和第二点呼吁进行追溯调整,自动重新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和港股通。
第三点,支持港股18A公司进入港股通:港股18A公司自动纳入港股通,且被移出港股通的港股18A公司能自动重新列入港股通交易标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其实就有19家港股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致信香港交易所(00388.HK),希望对港股通标准进行调整。8月份,又有19家港股公司再次向包括港交所在内的多家机构发出联名信,不过这次的19家公司不全是Biotech。
因此,此次其实是今年第三次有港股公司发出联名信。这41家联名的公司表示,对于港股上市企业而言,流动性是支撑公司估值和投资者信心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创新药行业最受中国投资人关注,港股通作为连接港股与A股的重要桥梁,纳入港股通意味着公司能够吸引内地资金,对流动性能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多家18A公司现金流吃紧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港股市场的18A公司屡次积极提出倡议,希望进入港股通,提升流动性,很大程度上或许要归因于一些企业的现金流处于吃紧状态。
数据显示,在54家后缀带“B”的18A公司中,只有8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盈利,占比仅为15%,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在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处于未盈利状态,无法持续“自我造血”。
而结合上半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上半年净利润亏损来看,有多家企业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其中,微创机器人-B(02252.HK)等一些18A公司上半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要少于上半年的亏损。
此外,宜明昂科-B(01541.HK)、绿竹生物等多家公司的现金流状态也不太安全。
对于这些现金流吃紧的18A公司来说,多快好省的补充现金流还得是通过二级市场融资,而这和公司在市场上的流动性息息相关。
结语
由于美联储开启降息,以及国内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近期港股市场迎来了一波显著上涨,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其实在持续改善。
而从机构观点来看,展望后市,创新药也是广泛被看好的领域之一。
其中,东海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指出,创新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2024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进入四季度创新药领域支持政策逐步推进,创新药医保谈判也即将落地。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看好创新药板块成长弹性。整体来看,2024年创新药公司核心产品有望持续放量,收入端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三季报开始陆续披露,建议关注上市公司业绩边际变化,精选细分领域优质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财华社的第八届“港股100强”就关注到了新经济生物科技领域,并设立了新经济生物科技公司奖。
而最新的第十一届“港股100强”活动即将举办,此次设立了医药榜、生物科技榜,有哪些18A公司能上榜值得关注。
作者:明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18A公司呼吁降低港股通门槛,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