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Y-生活与科技

你创作的,就是头条
一起分享生活指南
首页 > 财经

平安银行:信用卡“霸总”消失之后

导语: 随着刘显峰的离场,此次平安银行主动降规模、缩增量、调结构,以及探索不良信用卡资产转让的方式,或能在不久的将来见到结果。

01 失联的“霸总”

又有一位银行业内知名人物,陷入失联中。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平安 银行(000001.SZ)原零售业务总监兼信用卡中心总裁刘显峰于国庆节前失联,疑似被协助调查,该行的信用卡中心负责人据称已更换。

平安银行对此回应称,刘显峰因个人原因正接受外部有关单位调查,信用卡中心经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各项业务不受影响。

在浦发银行工作时期,刘显峰曾陷入信用卡业务供应商的违规来往等争议之中。银行信用卡业务外部供应商采购较多,包括销售、地推团队以及催收等场景,都会采用外包服务。

据媒体报道,刘显峰离开浦发银行后,曾因接受供应商的旅游招待问题,在内部被通报过。

因行事激进大胆,刘显峰一度被业内被称为信用卡猛男。

在浦发银行时期,刘显峰已崭露头角。2014年,他被调任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担任总经理;随后于2017年年升任零售业务总监。

在刘显峰的主管下,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发卡量、交易额、营收等业务指标连年取得过50%以上甚至超过100%的增长率。浦发银行因此成功跻身信用卡万亿交易额俱乐部。

02 从“人海”到收缩

2021年3月,刘显峰加入平安银行,任零售业务总监兼消费金融执行总裁,负责该行的零售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

初期,刘显峰复制浦发银行的“人海地推+线上获客”的信用卡发卡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信用卡业务明显降温的2021年,平安银行逆势上涨,开卡量位于银行前列。

这一年,中国信用卡同比仅增长2.83%,是2016年以来最低值‌。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量达7,012.6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9.2%;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6214.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

同年,平安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37914.10亿元,同比增长9.8%,交易金额再创新高。

但,规模极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

消费者投诉率居高不下、投诉问题突出之外,也使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

次年,2022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累计投诉量就达到了12771件,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三位;投诉量同比增长42.23%,增速高居榜首。

截至2022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贷款率为2.68%,相比去年底增加了0.57个百分点。

账龄6个月的逾期30天以上的信用卡应收账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从2020年末的0.19%攀升到2022年末的0.53%。

不良率快速提升、资产质量有所恶化,引起了平安银行重视。

2023年6月,冀光恒就任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到任后,冀光恒推动平安银行战略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质量。

平安银行在资产端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做大中低风险客群,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类贷款规模,优化信用类贷款产品结构。

信用卡业务一类的个人信用类贷款业务,不可避免的面临收缩和优化。

为配合平安银行整体的战略改革,刘显峰也主动做了放弃增长规模的调整。

2023年,平安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137.54万张,相比上一年大幅下降33.56%。

今年以来,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收缩趋势还在延续。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为4709.99亿元,较年初下降10.4%;信用卡流通户数为5165.58万户,较年初下降4.1%。

03 信用卡的“二元困境”

在新领导新战略的指引下,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存量下降明显,但不良率却未显著下降、甚至略有提升。

有媒体统计,截至9月20日,银登中心今年有11家银行挂牌57单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这些项目中,平安银行有12单,位居首位。

加权平均逾期天数方面,平安银行2024年第51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的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3121.92天,暂列最高。

显然,信用卡业务的收缩和优化,尚未立竿见影带来信用卡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一个值得注意的影响因素,是催收方式的变化。

疫情三年期间,由于无法开展常态化催收,不少银行将信用卡逾期催收委托了外部的专业催收公司,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平安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富猫法务服务”公众号撰文称,从国内商业银行催收强度看,平安银行位列“第一梯队”。

“第一梯队”的特征是,在持卡人信用卡逾期后的一至三个月,这些银行会把催收任务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催收。有的银行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多达十几家、上百家。他们协助银行进行信用卡、消费贷未依约还款的催收工作。

惯用的催收方式“轰炸”逾期人的短信、联系其亲属和朋友。外包机构上门催收的力度比较强,催收态度也十分强硬。

2022年8月,兴业银行公布了多达116家委外催收公司清单。近期,交通银行也披露了其委托的15家第三方机构清单。

当客户个人不良坏账风险暴露,消费贷、信用卡不良走高,部分与银行合作的外包机构转向暴力催收,引发大量投诉。

2023年12月,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就曾因委外催收业务管理不到位,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开出200万元的罚单。

催收不外包,易逾期;外包则导致强度过大,引发投诉和监管处罚。这成为银行催收的“二元困境”。

兴业银行在2022年报中提到,催收作业人力和方式严重受限,是“催收成效受影响、信用卡业务预期和不良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2933条投诉涉及到平安银行的催收问题。这一数字在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兴业银行。

眼见暴力催收愈演愈烈,为了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加大力度整治催收,特别是针对外包催收这种类型。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并宣布于4月18日开始实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管理办法中新增了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章节,特别是负债人的权益保护,有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首先,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沟通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尊重债务人的人格和合法权益。任何使用恶劣、侮辱性的言辞或行为,进行催收的行为都将被追责,这意味着,暴力催收的行为将被严格禁止。

其次,新规也对债务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催收人员应妥善保管债务人的个人信息,不得随意泄露给无关第三方。在催收过程中,应确保债务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这有助于防止信息泄露,保护债务人的隐私权。

在监管的引导下,很多银行的信用卡欠款催收,开始从外包转向内部。

据笔者与业内交流,国内银行自己做催收,主要是把催收的人员分配在自己的分支行里面,比如市级分支行增设专门的催收岗,公开向社会招聘。

让银行内部员工来催收,行事规范但力度不高,目前来看效果不太好。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何像平安银行等此前委外催收的银行,为何在信用卡及消费贷业务规模收缩的条件下,仍难以降低逾期贷款规模及不良率。

催收方式的变革调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大挑战。

在个人信用风险走高、催收方式受限的大背景下,为了降低经营风险、改善资产质量,各大银行如何压降不良压降,值得投资者关注。

随着刘显峰的离场,此次平安银行主动降规模、缩增量、调结构,以及探索不良信用卡资产转让的方式,或能在不久的将来见到结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平安银行:信用卡“霸总”消失之后

分享到:更多 ()
来源:阿尔法工场 编辑:北京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