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Y-生活与科技

你创作的,就是头条
一起分享生活指南
首页 > 财经

暴涨后,30万亿险资何去何从?

5000亿,再来5000亿,不够还可以再加;3000亿,再来3000亿,不够还可以再加;总之,“都是可以的!”上月末的一个重磅发布会,央行潘功胜行长颇具艺术性的一段喊话,拉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信心重估牛”。当很多投资者还略带疑虑地思考要不要入市的时候,嗅觉灵敏的资金,早已在市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潘功胜行长的讲话,似乎让股民感觉到,为了托市,国家队的弹药库是不锁门的,随用随取。但,长线资金是无限量的供应吗?

事实上,当市场疲弱的时候,最期盼的托底资金,一个是资金,一个保险资金。尤其是保险资金,因其积累的体量巨大,达到了近32万亿的资产规模,而按照证监会的统计,截至9月20日,沪深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67.6万亿。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监管限制,险资全部入市,可能会将沪深股票市值直接拉升50%左右,而如果考虑到社会资金的跟随入市(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8月,金融机构各类境内存款为295.8万亿元),可能市值的增长幅度会更大。

类别

沪市

深市

合计

上市公司数量(家)

2270

2838

5108

总市值(万亿元)

42.60

25.00

67.60

成交额(亿元)

2560.93

3194.43

5755.36

成交额增减(%)

-8.90

-7.88

-8.33

表 沪深股票市场规模及成交情况

(来源:证监会,9月20日统计数据)

当然,以上的假设纯属理论推演。事实上的险资运营是较为复杂的。作为投资市场的压舱石,“险资入市”已经成为了伴随股市涨跌的“咖啡伴侣”。

尤其是到了今年,险资被各方提及的频率更高了,在涉及A股市场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基本上都会提到保险资金。

9月24日国新办的那场重磅发布会上,潘功胜行长更是提到,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货币政策工具(互换便利)。互换便利类似于通过质押借款向央行融资加杠杆的金融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把手里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份额股份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拿到高流动性资产后,换成钱,直接入市,也只能入市。

事实上,保险公司一直通过银行间市场卖出回购小幅融资, 加杠杆是其常规操作,此次互换便利只是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保险公司杠杆比例不高,过往几年上市公司回购融资仅相当于投资资产的3-4%,据华泰证券估计,截至1H24,保险业整体回购杠杆规模仅为9500多亿元。

在9月24日的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局长还表态,保险资金将成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价值投资者。证监会主席吴清则表示,会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从这些表述来看,险资在金融监管决策者眼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实际上险资入局了多少资金呢?9月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司长罗艳君披露了一个数据,她说,到8月末,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超过6万亿元。

从她的这个表述来看,险资所有权益类的投资额,总共就6万亿左右(分配给了股票、基金、未上市公司股权等不同的方向),简单的来说,就是,险资直接投资股票的总额也就在2万亿左右。

9月24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之后不久,中央金融办又下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保险资金8次,提到了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促进保险机构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等话题。

推动险资入市,这一次力度空前巨大。

但险资的入市,却并非说干就干。

十几年前,我就这个问题曾经采访过一位师兄,师兄当时担任某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他曾在国内的头部AMC负责投资事务。

师兄当时很形象地介绍了险资投资的基本逻辑:保费进入保险公司之后,会按照偿付久期,打包成为一个一个的资金包。这些资金包需要按照精算的收益率和久期来匹配相应的资产。因此,对于险资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有钱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可投资产,有可投标的的时候没有钱。而且,险资投资和AMC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险资有“保底”收益的要求,要保底,就会倒逼投资端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留好足够的安全垫。

这就是险资的投资逻辑。

即便是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理论上险资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体量可32*40%=12.8(万亿元),而目前实际上保险公司直接投资于股票的资金总额为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只用了可投资金的1/6左右。

由此可见,险资对于投资股市还是有一定顾虑的。

另外,即便是在没有互换便利这个政策工具的前提下,保险公司也不缺乏放杠杆的工具,比如说以卖出回购利率的方式获得资金。互换便利这个政策工具的创设,可能更在于引导市场情绪和市场资金,对险资是否“上杠杆”,在实操上并没有特别大的撬动作用。

而险资在股票投资上的投资比例偏低,主要还是和它的风险收益比这个因素相关。从过去的实操情况来看,险资在权益类投资上的投资占比变化并不明显,而其对政府债的投资金额和比例,增长则十分明显。

图 上市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演变(2013-1H24)

图 上市保险公司合计政府债投资金额及比例演变(2013-1H24)

从数据上来看,此前险资对于投资股市,配额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其投资比重和金额的增长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连续涨停也给险资增配股票增加了难度。加仓有可能成为接盘侠,不加仓踏空的压力又比较大。最近,有保险公司的首席投资官辞职,是不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个两难抉择呢?

但无论如何,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必须要肩负起顾全大局的历史责任。在历史前进的大势中,险资不仅要参与其中,而且要深度参与其中。在上半年的半年报中,已经有险企逆势加仓,超配了不少的权益类资产。可以看出,这家险企的新班子成员,确实具有一定的远见和魄力,相信它们2024年的年报会比较好看。

据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61家寿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2%,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85%;74家财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61%,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69%。

对于寿险公司来讲,这样的投资收益率根本无法覆盖它的经营成本。事实上,2023年确实有不少寿险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

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保险业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年末余额,占到流通A股市值的比重为4.93%,占到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3.79%。

可见,险资投资于上市公司的总量并不高。为了刺激险资入市,2023年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下发过一个重要通知,名为《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这个《通知》其实就是为了引导险资入市,放宽了一些对险资的风险计量因子。

不过,这个《通知》在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由此可见,振兴资本市场,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便是对掌管险资的这些专业投资者来说,也大多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条。

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拼刺刀,还不如老老实实买债券,买固守,来的稳妥且舒坦。

对于我国来说,短期来看,面临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长期来看,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因此,一个长期、稳健、可持续的慢牛,可能更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短平快激情式牛市,不仅没有好处,可能还会对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次生伤害。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资金还没有足够的体量(5%左右),来影响资本市场的整体走向,尤其是在市场情绪特别高涨的时候。

如何让牛市来得慢一点、持久一点,确实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参与者的智慧,包括险资在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暴涨后,30万亿险资何去何从?

分享到:更多 ()
来源:经理人杂志 编辑:广东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