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出海,阳光电源再按下“加速键”。
7月15日,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成功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高达7.8GWh。据阳光电源透露,该项目拥有三个站点,分别位于沙特的Najran、Madaya和Khamis Mushait地区,预计2024年开始交付,2025年全容量并网运行。
受此消息激励,阳光电源的股价持续上涨,截至7月16日收盘,公司股价增长9.84%,报70.31元/股,到了7月17日,开盘股价报71元/股。
其实这次签约,并非阳光电源首次落子沙特,其此前已拿下两个沙特储能项目,分别是与EPC工程巨头Larsen & Toubro(L&T)、沙特新能源巨头ACWA Power建立了合作关系。
如今,再进一步推进项目合作,也反映了其储能出海的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加码“走出去”,已是我国光伏储能企业找寻更大增量的选择。
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光伏产业的海洋正在“由蓝转红”。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预计,到2025年,基于在建的制造能力,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硅锭和硅片产量中的份额将很快达到近95%。另外,天眼查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7000多家,2023年增加5万家.
赛道愈发拥挤,“价格战”等竞争形态也开始显现。
比如,储能领域已有较为明显的降价态势。根据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2023年12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跌至0.79元/瓦时,同比下降50%,环比下降1%,与2023年年初相比下降了48%。
但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储能布局仍在“酝酿”。据欧洲储能协会测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储能,即每年新增14GW;至2050年需部署600GW储能,即2030年后每年新增20GW。
而相比欧美市场,沙特等新兴市场的储能产业或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从地域条件来看,沙特具有发展光伏储能的先天优势,即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数据显示,这一地区每年的太阳能辐射总量高达2000-2500千瓦时/平方米,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在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
另一方面,据了解,为了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沙特政府于2016年提出“2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50%,装机容量达到58.7 GW。
这一过程中,沙特已与我国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据悉,除阳光电源外,隆基股份、晶科科技、TCL中环等光伏产业链中的企业,均有开展与沙特地区的能源合作项目,如在今年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SNEC)大会暨展览会上,隆基股份也与ACWA Power签署了一项重要的框架协议,以深化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
海外需求驱动之下,一幅庞大的储能出海蓝图也已然打开。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2023年1-11月,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蜂巢能源、远景动力、阳光电源、瑞浦兰钧、鹏辉能源、阿特斯等头部储能企业斩获海外订单(含框架协议)超过了150GWh。
不过,同时也可以预见,海外储能市场的“内卷”或会加剧。这一过程中,率先布局的企业,其实更易于抢占高地。
回顾来看,早在2006年,阳光电源就已经布局储能业务,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储能拓荒者。而多年发展下来,基于技术积累、市场开拓等,储能业务也已经成为公司增收主力。
财报显示,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发货10.5GWh,发货量连续八年中国企业第一,贡献营收178.02亿元,同比增长75.79%。
另外,根据新能源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数据,2022年,阳光电源首次超越特斯拉、Fluence,摘得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桂冠,以1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不过,海外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加剧,也意味着阳光电源等企业还需拥有更多突围“底牌”。比如,加强本土化运营。以中东为例,该地区能源转型需求虽然显著,但当前仍然存在不少阻力,如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当地在电力基础设施、通讯设施、人才支撑、物流运输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无疑需要有更多的本土化考量。
另外,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是需持续贯彻的动作。正如鑫椤资讯行业研究员朱志翔所言:“储能系统集成追寻的始终都是绝对的安全性、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软硬件之间的协同性,在无法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显然无法走得通。”
而目前来看,上述要点其实也已经成为阳光电源的经营关键,如在本土化经营方面,阳光电源海外团队已经达到数千人,且基本上以当地人为主,本地雇佣率达99.6%;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阳光电源联合北京鉴衡认证中心重磅发布《ArcDefender™储能直流拉弧技术白皮书》,这是业内首个关于储能直流拉弧的系统性研究报告,填补了储能拉弧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零的突破”。
这样来看,阳光电源为未来的进一步“高飞”已经储备了不少能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储能出海再“加速”,阳光电源究竟有多少“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