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一众车主,想必对能链智电并不陌生。
几乎每个新能源车主用户在充电之时都会下载几个充电平台,例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快电、e充电等等。而能链智电就是快电未上市阶段的“所有人”,也是目前快电的合作伙伴。
为了顺利赴美上市,能链智电迅速剥离了这块业务,将快电的所有权转让至第三方,然后借壳瑞思教育登陆纳斯达克。
上市当年,创始人戴震也以50亿的财富规模,荣登胡润百富榜。
说起戴震,可谓是极其擅长“资本腾挪术”的高手。
曾名噪一时的网贷平台热钱网、油分期,以及涉嫌非吸立案的银票网,均有戴震的身影,而后则创立了能链集团,旗下除了能链智电之外,还囊括了能链团油、能程科技、能链连锁、能链企服等多个业务板块。
这其中,能链智电为能链集团多个业务板块下极为重要的一环,要知道2023年在能链集团的所有主营业务中,能链智电贡献了绝对的收入增量。
此前,戴震更是将自己创办的能链直接比肩 “美团”,提出:“美团解决人吃饭的问题,能链解决车吃饭的问题。”
但是,“故事”讲的再好,也需要投资者愿意买单、股价来作为支撑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一、股价跌跌不休,合股未能挽回局面
将能链智电股价拉长周期来分析,在2023年4月份之前,其股价还算是处在波动上行之势,尤其是在当年3月23日后十个交易日内,股价增长超过两倍。随后在4月6日,能链智电股价到达近年的最高值12.78美元/股,市值更超32亿美元。
然而,在触及最高点之后,能链智电的股价就出现波动性下跌,并一直延续至2024年,直到从今年5月1日开始,其股价更是直接跌破1美元,而且还止不住的下探,到6月12日收盘,跌至仅有的0.36美元/股。
根据纳斯达克的退市标准规定,若上市公司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即符合退市标准。按照前期公告的消息,能链智电已于2024年6月13日收到了纳斯达克发出的预警通知书。由此来看,能链智电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了。
而为了急于改善现状符合规定,亦或是挽回投资者信心,能链智电决定在6月13日除权除息,对股票进行合股,具体为20股合为1股。
所谓合股,就是当股票价格较低时,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上市公司会将已发行的股票按比例进行合并,即由多股合并为1股。合股后,股价按照相应比例提高,股东权益不变,公司的总市值也不变,但是持仓数量会发生变化。
在美股市场,合股的好处在于可以优化公司的股本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并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投资者。不过,就目前能链智电的股价来看,合股起到的作用更像是“昙花一现”一般。
数据显示,就在合股当天,其股价的确迎来了一波涨势,最高达到7.44美元/股,但这种势头才仅仅维持一天,从6月14日开始,能链智电的股价突然放量走低,并一直延续至今。
截至7月2日收盘,能链智电股价已经跌到了1.59美元/股,也就是说,这才半个月不到,其股价距离刚刚合股之时的最高点,竟然跌去了78%,跌幅不可谓不惨谈。
可预想的是,股价如再跌下去,能链智电恐怕将又会走回险些退市的老路了。
综上来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这家自称为“充电服务界的美团”的公司股价历经暴跌,但回过头来看其一路走来的经营成色,或许就不会如此惊讶了。
二、“流血不止”,近三年多累亏超74亿元
能链智电的账面是有钱的。
从其披露的融资路程来看,从2016年成立至2022年6月上市前,能链智电已经完成15轮融资,融资总额超75亿元。
多轮融资为能链智电带来了海量现金。但若查看能链智电的财务报表,其经营活动所用净现金连年为负。2021年-2023年,能链智电的经营活动所用净现金分别为-2.19亿元、-5.81亿元和-5.65亿元,而截至2023年末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也从2022年末的5.13亿元缩减了15.02%,至仅有的4.36亿元。
规模扩张如此迅速且为美股上市公司,竟然手握不到五亿的现金,显然说不过去,同时,更为致命的是,2023年末能链智电流动负债却同比翻了超四倍,高达8.17亿元。
很显然,流动资金远远小于负债,不能及时进行覆盖,也预示着其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倘若短期内能链智电不能及时融到资金,那么就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经营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消耗着能链智电本就不太乐观的现金流?
原因无他,在于能链智电的销售费用太高了。2021年-2023年能链智电销售费用逐年走高,分别为1.93亿元、2.41亿元、4.47亿元。而若将这三年销售市场费用与年度营收换算对比,不难发现,能链智电几乎达到了每花1.98块销售市场费用却仅仅才换来1块钱的营收。
很显然,能链智电极度依赖营销端。然而,营销手段用尽,其创收能力虽然在提升,但却远远跟不上不断烧钱的步伐。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能链智电分别实现营收0.33亿元、0.93亿元和3.2亿元,与销售费用对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持续烧钱才换来原地奔跑,若再不续血,能链智电很可能连现有阵地都将失去,而且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让投资者担忧的不确定性是,能链智电后续还需要“烧”多少钱,仍是个未知数。
此外,相比较大手笔的营销费用,能链智电在研发投入则明显不足,到如今其研发费用仅在六千万元内徘徊,连一个亿都相差甚远,可见能链智电有多么的重销售轻研发了。也正是如此,在缺少核心技术的影响下,能链智电只能依靠充当第三方平台的角色来获取利益。
但在二级市场,如若没有核心技术的加持,凭何能够获得资本青睐呢?更何况还是在以科研实力强劲见长的美股市场。
当然,这还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盈利能力弱,成为能链智电根深蒂固的问题,也是失去资本信任的关键。
自2021年起至今,其每年交出的年报还未“及格”,均是亏损状态,分别为-2.6亿元、-56.37亿元及13.07亿元,如果再加上2024年一季度继续亏损的2.27亿元,近三年多时间里能链智电累计亏损达到了74.31亿元。
结合以上营销费用来看,抛出去的钱、看不到回报,使得资本对能链智电的未来成长性堪忧。也就是说,能链智电的营销投入越来越高,烧了超过四年的钱却还是一直亏损,何时能盈利仍遥遥无期,资本怎么能不急呢。
再进一步来看,去年能链智电还陷入了自上市以来资不抵债的境遇,当期总资产14.65亿元、总负债15.09亿,资产负债率高达102.98%,要知道在2022年之时,这一数值才仅为60.32%。然而,进入到2024年,这一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一季度末,能链智电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降至12.95亿元、14.57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12.49%,这显然也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三、再转身探寻新增量,能链智电还能讲出“好故事”吗?
亏损构成了一个维度,而业务的摇摆不定则是与之并行的另一个方面。
能链智电的业务不稳定性表现在,哪有风口就往哪走。在公司发展策略上,能链智电做过许多尝试,从为新能源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到为充电运营商提供互联互通服务,积极开拓客户;从软硬件采购、EPC工程,再到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能链智电把当下与新能源上下游相关的热门赛道都收入囊中。
只是,除了新能源充电和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外,能链智电新开拓的业务都算是浅尝辄止,在行业赛道中优势并不大,过于繁杂的业务也让其浪费了许多时间,在与时间赛跑的新能源行业中,能链智电可谓是得不偿失。
具体来看,能链智电有三大业务板块:充电服务、能源解决方案和新业务,而对比2022年,其2023年业务结构发生了非常显著变化,此前主要业务是以线上、线下和创新业务为主。
目前,能链智电近99%的营收来源于充电服务和能源解决方案,其中,以EPC工程、储能业务为主的能源解决方案板块2023年营收达到1.8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58.5%,充电服务板块在总营收的占比则降至40.34%,而新业务才仅占1.16%。
从业务端的变化和数据可以看出,能链智电已从第三方平台向能源资产运营方转型,也充分说明了线下能源解决方案已然成为其主要营收来源,甚至成为了主业,使能链智电转换赛道经营了,其“充电服务第一股”的称号已然名不副实。
事实上,在油电交替的能源大背景下,充电站场景下的能源资产运营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巨大。大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小到充电站等多元场景下的工商业储能,甚至是光储充、微电网形态的升级,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正是持续看好能源资产运营这一赛道,在2023年6月之时,能链智电就通过子公司大手笔收购了香港光电公司。据公开数据显示,香港光电一直专注于屋苑及工商业屋顶太阳能项目领域,在香港建设的太阳能工程超过600个,累计开发和建设了25MW分布式太阳能项目。
不过,能链智电的线下能源解决方案属于重资产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挑战,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看EPC工程业务,所谓EPC,是指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建设项目,简而言之干的是承包方的生意,虽然我国“新基建”风口正盛,但是在当下宏观经济处于深度调整周期下,EPC项目也迎来了收紧期,并没有多少新市场可供开拓。
再看储能业务,这也是一个不赚钱,甚至没有找到商业模式的行业。要知道目前国内尚无一家真正实现盈利的储能企业,大多数都依靠的是补贴存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整个储能市场面临着下行周期,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跌等问题频现,加剧了整个行业内卷。
愈发逼仄的现实境遇下,能链智电还要与像宁德时代、特斯拉等一众行业巨头来争夺“蛋糕”,而单单就前文提到的少的可怜研发投入,以及捉襟见肘的现金流,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实力,能链智电皆很难与这些巨头相抗衡,可谓高下立判。
面对二级市场的持续低迷、充电服务市场地位的动荡,以及新业务未来走向的模糊性,能链智电目前似乎更多地聚焦于“讲故事”,而非深耕技术层面,这不禁让人质疑其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
而在缺乏技术创新作为坚实支撑的情况下,戴震的“资本手法”还能玩多久,恐怕还需要打个问号。
来源:贝多财经
作者:多客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