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茶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花旗、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回望绿茶集团的上市之路,可谓有诸多坎坷。该公司于2021年3月首度向港交所发起冲击,但却将中文版招股书中的“流动负债总额”错写成“流动资产总额”,本该为负的流动资产净额也因未打括号而“由负转正”,闹出了信披出错的乌龙。
在此之后,绿茶集团又于2021年10月、2022年4月两度递交招股书,并于2022年3月、2022年4月通过聆讯,但最终都因招股书失效铩羽而归,数次IPO失利,无疑挫伤了资本市场对其上市的乐观态度。
时隔两年后重启IPO进程,这次绿茶集团做好准备了吗?
一、客观影响渐退,净利润波动仍存
绿茶集团是一家休闲中式餐饮运营商,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始人王勤松夫妇于2004年创办的绿茶青年旅舍。2008年,王勤松夫妇在杭州西子湖畔开设第一家融合菜餐饮店“绿茶餐厅”,主打人均消费60元至80元的高性价比餐饮服务。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2023年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集团按餐厅数量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但需要注意的是,休闲中式餐厅市场高度分散,市场参与者众多,即便是排名前列的绿茶集团,也仅占据0.7%的市场份额。
贝多财经注意到,绿茶集团的经营业绩一度受到COVID-19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和23.75亿元,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状态,直至2023年才实现35.89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51.09%。
按照业务类别进行进一步划分,绿茶集团的收入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线下餐厅经营,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9.92亿元、19.77亿元和30.60亿元。绿茶集团亦提供外卖业务,该类目报告期内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15%左右。
继续往前追溯可知,绿茶集团2020年的营收为15.69亿元,较2019年的17.36亿元下降9.62%。更不容乐观的是,该公司的净利润由正转负,由2019年的1.06亿元断崖式下跌至2020年的-5526.2万元,录得亏损。
由于疫情的反复影响,绿茶集团的盈利水平至今仍处于波动状态,2021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657.9万元和2.96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该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2521.6万元和3.03亿元。
收入规模高唱凯歌,经营效益却在低位游走,绿茶集团赚的钱都去哪了?实际上,该公司长期处于高收入、高成本的经营阶段,报告期内仅花在原材料及耗材的成本就分别高达8.46亿元、8.62亿元和12.05亿元。
此外,绿茶集团每年还需支付大额员工薪酬及福利,2021年至2023年的员工成本分别为5.68亿元、6.26亿元和9.11亿元。该公司预计,由于门店的扩张和平均劳工成本增加,其员工成本支出在未来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二、大举门店扩张,翻台率连年走低
在绿茶集团看来,在更高效及更灵活的人手调配推动下,一个城市的餐厅密度增加会带来规模经济产生的经营协同效应,进而提高餐厅层面盈利能力。也正因如此,绿茶集团十分注重餐厅经营网络的搭建与扩张。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绿茶集团共拥有餐厅382家,餐饮网络遍布中国21个省份、4个直辖市及2个自治区,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以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绿茶集团透露,该公司计划在2024年至2027年期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和213家新餐厅,并着重向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扩张。绿茶集团认为,其高性价比的定价模式将在连锁化发展趋势中,为其带来竞争优势。
诚然,绿茶集团正在“店海战术”的驱动下疾驰狂奔,但在其拓宽门店网络的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经营指标——翻台率。所谓翻台率,即一定时间内餐桌被重复使用的频率,是衡量餐饮门店生意好坏的重要因素。
绿茶集团创始人王勤松曾公开表示,绿茶餐厅是“50元的人均,500万元的装修费用“,并称其“满客之后翻台才开始赚钱”。也就是说,绿茶集团长期用近乎于成本的低价格换取客流,因而必须重视线下门店的翻台率。
据《环球企业家》2013年的报道,绿茶餐厅2014年的翻台率高达6-8次/天,在大本营杭州更是高达12-14次/天,“顾客等位2小时”的情况屡见不鲜。王勤松认为,绿茶餐厅4次/天的翻台率是保本,也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
而如今的绿茶集团,显然被拦在了门槛之外。该公司2021年和2022年的整体翻台率分别为3.23次/天、2.81次/天,即便是在疫情影响有所减缓的2023年,该公司的整体翻台率也仅为3.30次/天。
虽然绿茶集团在招股书中强调,其2023年的翻台率已与2019年疫情前的3.34次/天相当,但拉长时间线后不难看出,该公司的翻台率整体呈下滑趋势,早在2018年就已低于王勤松口中的“保本”门槛,来到3.48次/天。
在经营成本高企、翻台率走低的情况下仍大举扩张,究竟会为绿茶集团带来业绩增长空间,还是成为阻碍其盈利提升的绊脚石,仍有待市场考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走过餐饮黄金十年后,消费者对于绿茶餐厅的热情正在减退。
三、食品安全难防,热门菜品变预制
绿茶餐厅爆火的几年内,最为食客津津乐道的特色就是“上菜迅速,好吃不贵”。而为维持高效翻台率,并保证各线下门店菜品口味、品质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绿茶集团建立了中央厨房,并长期与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进行合作。
绿茶集团进行菜单研发后,在可行的情况下将菜品的大部分制备过程交给中央厨房或第三方食材加工方,再统一向分店进行配送。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绿茶集团共有174个第三方食材加工合作方。
王勤松对此类管理模式信心十足,他曾在采访中表示,“绿茶餐厅有着自己的一套成本控制体系,比如中央厨房、连锁规模、标准化。采购我们直接跟厂家合作,把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可以大量囤货”,话里话外强调“多销”的重要性。
但即便是在标准化供应模式下,食品安全仍是绿茶集团长期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020年8月,绿茶餐厅河北石家庄桥西万象城店被曝出食品安全隐患,存在后厨人员食用客人菜品、食品存放不规范、员工没有健康证明等问题。
此外,绿茶集团还屡次因抽检食品不合格、未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等问题,被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在黑猫投诉上,也不乏消费者投诉绿茶餐厅食品安全不过关,菜品严重变质,吃出苍蝇、蟑螂等异物的声音。
另一方面,绿茶集团采用集中预处理供应链模式,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厨房员工将预处理的鸡放入烤箱,烘烤一段时间便可直接上菜。这一模式无疑能够极大减少门店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本质却是向消费者提供半成品预制菜。
尽管预制菜已成为多数连锁餐饮公司的首选,但因添加剂众多、新鲜度存疑,至今仍是消费者诟病的对象。而食客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正是源于当前餐饮消费市场中,“主动选择预制菜”与“被动接受预制菜”边界的模糊。
绿茶集团的预制菜,恰好属于向消费者隐瞒预制事实的后者。据中国蓝新闻报道,绿茶餐厅的佛跳墙便是由料理包制作而成,内含羟丙基二淀粉酸酯等多种添加剂,保质期更是长达12个月,且并未在菜单中进行主动告知。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最新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单定义及范围,并称将在餐饮环节大力推广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通知中明确规定,预制菜中不得添加防腐剂。
一面是新规的出台,一面是消费观念的转变,热度渐退的绿茶集团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只多不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绿茶集团重启IPO:流量渐退、业绩波动,还能讲出好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