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部分中国经销商发起抗议和抵制,准备‘逼宫’德国总部”的消息,5月底传出,现在还在传播,据称其中涉及“电动车卖不动”。最新的消息则是,“保时捷因电动化转型失利,遭到股东们在股东大会上质疑”,“有保时捷股东呼吁其放慢电动化攻势,主要原因是在保时捷对产品线进行改革之时,其在作为电动车主力市场的中国市场销量不佳,价格下跌,零部件采购也出现问题,令股价承压。”
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
中国汽车有多能卷
中国汽车究竟有多能卷?一看全球市场,二看品牌出海,三看BBA们在中国:
全球市场销量,中国品牌在去年已经超过美国,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品牌与欧洲品牌。
品牌出海成果,中国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国内市场对比,中国汽车品牌在市场接受度和高端化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再不努力就只能买BBA”的说法传播多时,虽然调侃意味更大,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事实。至少,消费认知在发生偏转。当中国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更行的时候,他们就有机会更行,这不算玄学,而是口碑和钞票支持的结果。
全球汽车豪门在中国市场的经历,仍以保时捷为例。公开信息显示前述“抗议和抵制”涉及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时捷中国销量下滑,电动车卖不动,导致亏本卖车,而保时捷中国仍在向经销商压库”。“卖不动”、“亏本”、“压库”,这给经销商造成了不小压力。
同时,国产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仍在崛起,网友说“不是保时捷买不起,是国产新能源更有性价比”。
就在与“保时捷逼宫消息”接近的时间,比亚迪发布了搭载第五代DM混动技术的新车秦L DM-i,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能达到2100公里。从2020年到 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增长30倍,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对自己更卷
中国汽车品牌,向外卷,也互相卷,对自己也卷。
前几天的 “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有不少品牌人士做了主题演讲,有几位看起来是明确指向了“行业卷卷更健康”。
比如,按照奇瑞汽车李学用的表述,“不打价格战不可能”,只是不能以牺牲价值来打。在“卷”的过程中,今年前5个月,奇瑞增速、出口、新能源增幅、全球SUV销量都不错。
比亚迪李云飞的言论被传播的更多,主要是那句价格战就跟打牌差不多,能跟就跟,跟不了就过;还有,电池这样的原材料成本下降了,降价是可能的,应该对消费者好一点。这个时候的比亚迪,也是中国汽车出海先锋。
在“第二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也有类似“还是要卷”的意思,他说:“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面,全世界NO.1的卷王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鸿蒙智行不善于卷价格,但善于卷价值、卷智能化、卷豪华感。”
卷技术、卷规模、卷产品,也卷价格,这基本是当前的国内知名汽车品牌,或者华为这样的汽车关联品牌共同的选择。
从发展标杆到计量单位
“卷”,让中国汽车品牌崛起,特别是依靠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这是比亚迪、奇瑞、华为们,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的成长故事。现在,故事继续,BBA和保时捷们,正在成为“计量单位”。用来计量产品竞争力,或者用来计量品牌成长性。
在这几年的国产品牌汽车发布会上,BBA、保时捷,都是被对标的常客。早先,应该是有“致敬”意味的。
对标这事,消费电子品牌做得最多,被对标的通常是“头羊”,比如,智能手机红利期,小米、魅族们比较喜欢提及苹果,还被描述为“信徒”。后来,提“超越”就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变化,在汽车市场里表现地更快。一开始,各品牌还应该是为了“背书”自家产品品质,但很快就不止于此了,像是“直接对标”、“平替”这些说法,就很有战斗精神。新势力们则习惯直接提“抢用户”。相比BBA,最近这两年,保时捷被提及的频度还更大。
战斗精神之下,对中国汽车品牌,BBA、保时捷们,最主要扮演的角色就不会是“标杆”,更多是“尺度”,不会是“目标”,更多是“计量单位”。特别是像保时捷,自2015年到2023上半年,中国一直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但到第三季度时,综合来看,中国市场同比下滑12%,是唯一下滑的单一市场。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5%。这时间,正是中国品牌高端化加速深入的过程。
事实上,不仅是汽车行业,在越来越多的板块,海外大牌都在逐步经历从“发展标杆”到“计量单位”的转变:比如,中国手机全球爆卖,华米Ov前排逐浪,苹果、三星,都不再被单纯“膜拜”;中国电视,在海信这个“全球第二,百吋第一”的带领下迎来新的历史时刻,韩日品牌对全球市场的掌控局面,就在被有力地打破。未来,这样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多,因为,更多中国品牌,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坐上全球各行业“顶流企业”所在的牌桌。(丁科技网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丁科技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比亚迪、奇瑞、华为们的成长故事里,保时捷们成为“计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