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金榜题名时。正值全国高考日,祝福所有莘莘学子一举高中。
和全国学子们高考一样,制药行业也有属于自己的“高考”,那就是企业IPO。
近日,AI制药独角兽晶泰科技开启招股,不久后将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AI制药第一股”,即将金榜题名、敲钟上市。
晶泰科技的上市,能否掀起AI制药IPO的风潮?
01
8轮融资超50亿元,
腾讯、红杉加持
今年以来,英伟达、谷歌、OpenAI等科技巨头动作频频,让AI制药站在了聚光灯下,并贴上了“下一个黄金赛道”的标签。
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浪潮中的一员,自然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和追捧。
晶泰科技诞生于2015年,是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由三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物理学家共同创立。
明星创始团队叠加AI制药赛道的广阔前景,使得晶泰科技深受顶级投资机构青睐。
在IPO前的融资历程中,晶泰科技共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金额达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在2021年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晶泰科技的估值增加到了19.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全球所有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中,晶泰科技融资总额排名第一,因此被市场誉为AI制药的“吸金王”。
这离不开众多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强力加持,既有红杉中国、五源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也有腾讯、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以及中国人寿等金融巨擘。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投资团队作为后盾,晶泰科技成为了中国AI制药领域的头部公司。
晶泰科技的融资历程
图片来源:晶泰科技路演PPT
值得一提的是,晶泰科技本次是以18C规则赴港上市,并吸引了8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抗体药物发现公司百奥赛图等。
18C是港交所在2023年3月推出的新上市规则,主要针对科技型创业企业,对科技属性要求较高。与面向Biotech公司的18A规则一样: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公司上市。
晶泰科技不仅是第2家按照18C规则递交招股书的科技企业,而且即将成为港股18C首家上市公司。
想当年,18A规则的实施助力一大批未盈利的Biotech公司成功赴港上市。如今新推出的18C规则,又能否为中国AI制药企业提供资本的滋养?
02
AI+CRO,
创新制药商业模式
在AI制药领域,存在着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也诞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
AI药物研发的商业模式,包括AI+SaaS、AI+CRO、AI+Biotech,其中晶泰科技属于“AI+CRO”模式,即通过技术服务外包的形式与下游共同推进管线并获得服务收入。
晶泰科技采用基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规模实验机器人集群等前沿技术与能力,为全球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供创新研发技术、服务及产品。
帮助辉瑞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可谓是晶泰科技的“成名之战”。
2021年,晶泰科技通过利用基于量子物理的预测算法与机器人湿实验室的实验验证,仅用6周时间就成功确认了Paxlovid的药物晶体结构。这一关键性突破为后续的开发和生产铺平了道路,使Paxlovid成为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COVID-19口服疗法。
晶泰科技的经营业务分为两大块: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和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主要收入由几部分构成:一是通过药物发现合作项目收取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或有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二是提供药物发现和固态研发服务所收取的交易服务费;三是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的订阅服务费。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总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分别为6279.9万元、1.33亿元、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66.7%。
按业务细分看,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21年的37.3%攀升至2023年的49.7%,CAGR高达92.3%,远高于药物发现解决方案49.3%的增速,或将成为公司未来押注的方向。
晶泰科技的经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晶泰科技招股书
由于晶泰科技的商业化历程尚短,并且需要承担巨额的研发和行政费用,因此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过去三年的年内亏损净额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
不过,随着客户数量的大幅增加,晶泰科技的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不断下降,从一度高达83.9%下降至2023年的36.3%,表明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正在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
截至目前,晶泰科技已为全球300多家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及研究机构提供服务,其中包括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按2022年收入计)中的16家,不乏强生、礼来等。
过去三年,公司客户留存率分别为67.5%、51.4%、64.9%,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另外,晶泰科技也储备了较为充沛的现金流。截至2023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的流动部分、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流动部分以及受限制现金合共为28.28亿元。
此次晶泰科技IPO募资额预计达到10亿港元左右,公司计划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03
火爆异常,
热潮下的冷思考
从晶泰科技强大的吸金能力,我们可以窥见AI制药行业的高景气度。
全球排名前20的制药巨头均已涉足AI制药领域,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且合作项目的数量在逐年攀升。
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至2024年2月,跨国制药巨头与AI药物研发或IT科技企业合作的潜在总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单个项目的平均值达到8.4亿美元。
例如,英矽智能与赛诺菲在2022年签订了价值12亿美元的合作大单;晶泰科技于2023年5月与礼来签署了一项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2.5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投融资活动异常活跃,掀起了一股股热潮。据MedMarket Insights数据显示,2021-2023Q3全球AI制药的融资总额约为135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融资活动数量占总笔数的95%。
此外,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I药物研发相关融资总事件达144起,总金额为62.02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36%。
图片来源:银河证券研报
AI制药爆发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
除默沙东、罗氏和艾伯维等全球制药巨头外,还有科技巨头英伟达、谷歌、百度,以及药明康德、复星医药和云南白药等国内知名药企。
例如,云南白药与华为强强联合,依托AI技术,将研发新范式运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复星医药与国内另一家AI制药头部公司英矽智能合作,共同开发小分子创新药;石药集团与英矽智能、晶泰科技都有合作,利用这两家头部公司的AI技术平台,辅助药物设计,提高新药筛选效率和成功率。
尤其是药明康德,在2018年至2021年,先后投资了7家AI赋能药物研发的公司,还包括自动化实验室这类能够提升研发效率的赛道。
然而,看似繁荣的背后,是AI制药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截至目前,全球仅有薛定谔(Schrodinger))这一家AI制药公司实现盈利。而且,AI制药技术还未研发出一款真正上市的药物,仍处于辅助阶段。
04
「金榜题名」时,
风起时刻?
当下的AI制药行业,与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Biotech相似,仍处于初创阶段,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而如今,已有部分Biotech公司实现了盈利的突破。
AI制药企业的发展轨迹与Biotech的成长史颇为相似,也同样面临着商业模式亟待打通的挑战。与依赖外部资本市场的输血相比,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之路更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AI制药行业已不再是沉寂的黎明,而是正处于产业化加速落地的关键时期。
根据智药局统计,2023年全球共有43家企业、102条成功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管线,其中国外有29家公司68条管线。在93家中国AI药企中,有14家成功将34条管线推进至临床阶段。
不久后,还将诞生“国内AI制药第一股”。我们不禁要问:AI制药赛道,是否已经迎来了它的风起时刻?
参考资料:
1.晶泰科技招股书、官微
2.《AI制药商业化里程碑!首家盈利公司出现》,智药局,2024-03-28
3.银河证券、华创证券研报
$药明康德(603259)$ $云南白药(000538)$ $复星医药(60019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AI制药「金榜题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