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电影里充斥着大量的粗口台词和暴力场面,但我依然认为《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成年人之间较为友善的关于沟通的故事。
是的,沟通。
女主米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的女儿被奸杀,凶手直到影片结束都不知道是谁。于是她开始刁难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她说“我一定要把凶手找出来”,但她并没有亲历亲为。她认为小镇警长有这个义务帮她找出凶手,可警长也没有这个能力。
两个人在屋外聊天,警长说“你别埋汰我了,把广告牌撤了吧,乡里乡亲的。我又不是不愿意帮你找,但太难了。”
米姨说“那你就去对比全国男人的DNA……”
警长懵了“姐,我这样告诉你吧,我得了癌症,晚期,你好不好在我死前给我留点面子?”
米姨说“你可拉倒吧,博同情是吧?”
两人不欢而散。
这里可以了解到警长维洛比(伍迪哈里森 饰)是个外刚内柔的人,小镇的方寸天地让警长处理案件首先采取的是“拉家常”的方式,解决矛盾时第一选择的是调解。和大城市执法人员公事公办的作风不同,“熟人社会”在美国也同样成立。
他一直都没有表现出对米姨花钱立广告牌羞辱他这件事的强烈情绪,劝说米姨无果后他依旧是该破案破案,该陪家人陪家人。
硬汉警长有个硬刚手下迪克森警员(山姆洛克威尔 饰),在他眼中自己老大着实受了不少委屈:
如今往返小镇的所有人都能看到伫立在小镇必经之路旁的三块广告牌,叙说的都是“我女儿被奸杀了,警长你该怎么办?”这类远远望见就感受到强烈怨念的招牌,似乎小镇荣誉、老大名声和一个女孩的生命捆绑在了一起。
不止是他,所有人都在谴责米姨,人们觉得这个女人疯了,查命案又不是过家家。何况她还暗搓搓地怀疑所有男人,怕不是某乎看多了,还发起过“男人都是强奸犯”这类问题?
但是,没有人真的设身处地思量过她的感受,包括她自己。
在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姨是个固执、暴躁的女人,她本不是这样,婚姻的失败让她坚信只有自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其实理论上是没错的。但她内心其实是自怨自艾的,以至于她时常把负面情绪倾泻到儿女身上。
在女儿遇害的那晚,母女大吵一架,处于叛逆期的女儿说“我宁愿被强奸”,不甘示弱的米姨回了一句“希望如此”。
结果,女儿竟真的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她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是不能告诉别人的自责,也是她不惜花光积蓄也要租下广告牌质问警长的不可说的动机——
如有可能,她第一个想杀的其实是她自己。
她只能把情绪通过看似正当的要求再度倾泻给所有人。镇上的牙医是警长的朋友,米姨跟他说自己牙疼,牙医看都不看就说要拔掉。米姨问不用打麻药吗?牙医“如梦初醒”,米姨索性不装了,直接上手把牙医的指甲钻了个对穿……
像这种敌意她后来在小镇上碰到过很多次,警长的朋友、小镇居民,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针对她,觉得这个女人八成是疯了。
因为警长是好人,为这个小镇服务了几十年。他是人们心中守护小镇的战士,善良的人们只希望警长在临终前得到片刻安宁。却不料三块广告牌向全美国的人宣布:
我们的警长是个废物。
维洛比穿着警服走进广告商的办公室,把这个倒霉的家伙痛殴一顿然后扔下楼。接着他回到警局淡定地换下警服。他要惩罚每一个助纣为虐的人,如果这个家伙不租广告牌给米姨,米姨就无法公开羞辱警长。
他也是个暴躁的、略带有种族主义的警察。他不傻,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但他还是做了。
因为警长死了。
在一天夜里警长安慰着妻子子女,随后走进马圈,套上头套,用猎枪对着自己脑袋来了一下。随后他留下三封信给到别人,一是他想在病魔完全夺走他生命前主动给自己留个体面。二是这个彪悍了一辈子的男人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三是他认为自己的死会让小镇全体居民针对米姨,用自戕的方式反击米姨的羞辱。
很明显,警长做到了。
但是,警长依然没有放弃追查奸杀女孩的案件。
他只是在死前像个孩子一样赌气似的捍卫自己的荣誉。
维洛比承继了警长的遗志,某天深夜他去警局拿走了关于米姨女儿的案件资料。可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米姨正在对面拿着燃烧瓶……
维洛比在大火中毁容了,他躺在医院里,对面床上躺着被他扔下二楼的倒霉的广告商。一开始广告商没看出来是他,还去安慰他。维洛比的内心被戳中了,他哭了。他说“对不起……”,广告商认出了他,气得发抖,嘴上却说“你别哭,眼泪会让伤口更疼!”随后几乎是出于本能地给他倒了一杯橙汁,还把吸管调整对着他,然后自顾自地回到一旁生气……
米姨也震惊了,她明明以为晚上警局没有人,为此还特地提前打了电话确认。结果大火包围了警局,她看见一个“火人”冲了出来倒在地上挣扎,这个“火人”第一时间从怀里掏出一个档案袋扔到一边似乎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米姨走上前看,发现那“火人”是性格暴躁的维洛比,地上的档案袋是自己女儿的案件调查……
毁容后的维洛比和米姨踏上了寻找凶犯之路,开着车的米姨——这个也固执了一辈子的女人终于忍不住向维洛比坦诚自己是纵火害他毁容的凶手。维洛比但依旧淡定:
早知道是你,除了你还有谁能干这缺事?
影片中二人驾车向未来驶去,未来有什么?
凶手?真相?
不知道。
反正电影结束了。
米姨亲历了女儿的死、警长的死,小镇居民对她的敌意没有改变她的固执,但警长的反击和维洛比拼死保护档案让她内心被触动:
我的痛苦,为什么要影响别人?
或者说因为自身性格导致的婚姻问题和教育问题、同子女的沟通问题,让女儿接受了无法言表的伤害,可这一切归根结底是谁造成的呢?
前夫上门第一件事就是要暴揍米姨,在他看来这个女人一直歇斯底里莫名其妙,他很清楚米姨的性格,也很清楚米姨羞辱警长的无理。但他改变不了这个女人,能改变的话就不会离婚了。
但她真的是个刁妇吗?不尽然。
想要报复米姨为警长出气的牙医被米姨反杀,警长召唤米姨到警局问询,两人唇枪舌战之际,警长忽然剧烈咳嗽,一口血水喷向米姨的脸,米姨震惊了,警长也震惊了。他的反应是道歉,告诉对方“我不是故意的”,米姨也没有嫌弃自己满脸的血水,她说“我知道,我知道的,宝贝,我去叫人……”
维洛比烧伤后躺在医院里裹得像木乃伊,被他狠揍的广告商拖着依旧伤痛的身体过来安慰他。维洛比的内心被触动了,他似乎终于可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他在羞愧,他说“对不起”。
米姨也在羞愧,只是这个要强的女人表情始终是不容靠近的。
她必须亲眼看到别人为了她付出的行为才能认知好与坏,简单地说这样的人没有“同理心”,很难与别人产生共情,再直白地说即“情商低”,对一切感性的思维和事物缺乏理解。
这也是她处理不好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原因。
租下的三块广告牌被不明人士纵火,必然是替警长抱不平的居民干的,米姨和儿子带着灭火器奋力救火,可最终她失败了。她哭了,她内心实际上是自责的,她认为女儿的遇害和那晚吵架有关,女儿只是个孩子,一对子女始终都在她的威吓中生活,前夫受够了她,子女受够了她,小镇居民受够了她,对警长的挑衅仿佛成了她唯一逃避自己的手段。
可她最后终于选择了和解,同一直彼此看不顺眼的维洛比踏上寻凶之旅。
电影里没有温言软语,也没有相逢一笑。
这一男一女始终垮着批脸,演绎着只有成年人才懂的和解。
实不相瞒,有那么一二刻,我甚至隐约感觉这个故事是美版的《秋菊打官司》:
同样拧巴的女人,同样想“讨个说法”,对方同样是“告得下来算我的,告不下来算她的”,同样被丈夫(前夫)抱怨“你个虎逼娘们……”,结果也同样是“我没想要他这样啊……”,同样的开放式结局。
倘若能把人简单地定义为“好”或“坏”,那么这个世界就简单多了。但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所以《三块广告牌》适合细心的人在细节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质:
没有一句“感恩家人”,没有一句“谢谢你,因为有你……”
可最后依然会被转瞬即逝的温柔打动。
同样,这是只有成年人才懂的心照不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YQY-生活与科技 » 《三块广告牌》:美版“秋菊打官司”